什么是府兵制?为古代最强盛王朝构筑起军事支柱
你真的了解府兵制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鲜为人知的是,从源头上为唐王朝构建起军事支柱的人,竟然是鲜卑族的西魏权臣宇文泰。
这是因为,西魏大统(公元535-551)年间到唐朝天宝(公元742至756)年间的200多年中,曾实行过一种特殊的兵制——府兵制,而府兵制的创始人就是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代郡武川鲜卑人,出身于北魏边镇下级军官。十八岁时,被河北人民起义首领葛荣任为部将。后转投贺拔岳,随同入关,镇压关陇起义军。
永熙三年贺拔岳死,宇文泰被诸将拥立为主帅,据关中,迎奉魏孝武帝,定都长安,建立西魏。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矩,以丞相、尚书令、大冢宰控制朝-政。
宇文泰执-政期问,锐意改革,多所创新,府兵制就是他所推行的重要革新措施之一。
府兵制是因设立军事组织单位“兵府”而得名。
宇文泰赖以起家的武装力量,是贺拔岳遗留给他的以武川镇兵户为骨干的军团,这一军团人数不过数千人。再加上侯莫陈悦军团中倒戈过来的李弼部队一万人,以及魏孝武帝从洛阳入关时所带宿卫禁旅“不能万人”。这三部分合起来不到三万人,这就是西魏的全部武装力量。
大统三年(537),西魏文帝任命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西魏政-权中的实际更高统帅。
为了管理这支军队,大统八年(542)三月,宇文泰成立六军,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悦等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分头统领六军。
大统十四年(548)又任命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他因“元氏赘戚,从容禁阔而已”。所以,八个柱国大将军,除宇文泰是更高统帅外,实际统兵将领是六个柱国大将军。
在每个柱国大将军之下,有二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二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是为二十四军。每个开府之下,又有二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
一个仪同率领士兵一千人,一个开府率领士兵二千人,一个大将军率领士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率领士兵八千人。六个柱国合起来共有士兵四万八千人。
这与《邺侯家传》记载西魏初期府兵“六柱国共有众不满五万”的说法大致相同。
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府兵的更大特点是兵权收归中-央,统一指挥和训练。
东汉末年以后,地主阶级的武装是分散而不统一的,地方豪强大族拥有自己的部曲私兵,和朝廷分庭抗礼。尤其在战乱之后,这种部曲私兵更加发展,中-央政-府不能控制他们。这种情况到北朝时期仍然如此。
西魏时,这种地方武装叫做乡兵。宇文泰通过建立府兵制,成功地把乡兵纳入府兵,而使之成为由中-央统一指挥的军队。
府兵制创立之初,军队的主要成员是六州鲜卑人。大统九年(543)与高欢在邙山会战失利,宇文泰的十万军队被消灭掉六万人。这次惨败,使西魏的实力大伤。
关陇地区的六州鲜卑人数本来就不多,再从鲜卑人中大量补充兵员事实上已不可能,于是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方面补充兵员。
这在府兵制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演变。从此,分散的地方武装逐渐纳入朝廷的军事系统,成为皇家统一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地方豪强武装力量的首领,分别被冠以“都督”、“帅都督”、“大都督”等名号,成了朝廷的军官,这等于化私为公,瓦解和改造了士族的私人武装。
东汉末年以来,地方武装割据势力长期占主导地位。宇文泰完成了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统一,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
后来,宇文泰又从“六户中等以上”多丁的富户中挑选身强力壮的人当兵,免除他们的租调和徭役,进一步扩大了兵源。
北周取代西魏以后,建德二年(573)“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从此,均田农民开始成为府兵,兵源更加扩大,府兵制向前跨了大大的一步。原来被地方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了。这是我国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一个大变化。
府兵制是宇文泰根据鲜卑族的部落兵制发展改革而成的。他仿照鲜卑八个部落的旧传统,设立八个柱国大将军,来比拟过去的“八部大夫”或“八部帅”,这是用鲜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作为编制新军的一种蓝本。
同时,对于士兵和军官之问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鲜卑族旧日的氏族血缘关系。由于采用了这种氏族社会的外衣,使府兵多少带着一些过去白由民所组成的“民兵”的色彩,士兵的地位有了改善和提高。
这些府兵在有如家长的将领“抚养训导”之下,“有如子弟”,比起过去在北魏末年已经沦为“俯户”,“役同厮养”的六镇兵户来,身份是大大地提高了,从而他们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自宇文泰创建府兵制以来,他的后继者又不断对它进行改革完善,原来军事力量劣于东魏、北齐的西魏、北周,日益强大并压倒对手,北周时府兵也扩展到二十万众,终于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到隋文帝时,府兵的规模发展到五十万之众,终于消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中国。这支军队成了日后隋唐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成了隋唐王朝强盛的主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