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无法削除藩镇的原因是什么?跟什么有关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唐朝的故事。
自安史之乱平定后,各地藩镇便成为大唐王朝的三大支柱之一,和中枢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团)北司(控制中央禁军的宦官集团)一起,互相平衡制约,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帝国统治百年。
一个浅而易见的事实:如果藩镇当真是朝堂中枢必欲除之而后快之物,唐朝就根本不会在河朔三镇与朔方等旧藩镇之外,又不停在江淮、汴梁、剑南这些战略重地增设新藩镇了。
因安史之乱,河西、陇右没于吐蕃;安西、北庭被隔断交通,坚守四十余年后亦没于回纥。人口也从盛唐时的九百万户降低到五百万户,国力大损。
四方胡族侵攻,中枢权威不复,河朔地方实际割据,地方上那些包括那些平乱功臣、安史余部在内的骄兵悍将横行,这种情况下,初唐、盛唐时的中央集权体制已不合时宜,难以为继。
因此推广藩镇制度,分权地方,广设节帅来共治天下,对唐朝中枢当然是不得已,但同时也适应当时的国家形势,实有其有合理性与必然性。
经历建中兵乱、元和削藩、长庆销兵,中枢和地方多年博弈,朱泚李希烈这样公然称帝谋叛的藩镇被诛杀,最桀骜的河朔三镇亦不过划地自守,再无造反甚至取代唐朝之野心,
终于达成了契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平衡,在国家内部大体上保证了百余年的和平期。
唐朝中后期,藩镇问题的核心,不在那些节帅,而在他们麾下的骄兵。这些全无畏上之心、忠诚之念的骄兵,陡然裁撤势必激起大乱,以朝廷中枢财赋供养,亦是无底洞;
因此地方藩镇对帝国的稳定起实际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否则这些骄兵就不是整日闹响、杀立节帅,而是和五代时那样直接动辄换皇帝了。
唐宪宗“元和削藩”期间,田弘正率魏博归附,刘总率幽州归附,让唐宪宗看似完成了“消除藩镇、中兴大唐”的赫赫武功。唐宪宗:李纯
然而等到唐宪宗去世后,藩镇的骄兵悍将造反,这两位忠于中枢的节帅皆很快死于非命,成德、魏博、幽州三大藩镇短短时间得而复失,正说明藩镇割据趋势,并不是节帅本人怀有对中枢的忠义之心就能阻止的,只因底下的骄兵悍将不肯答应。
事实上大多数节度使们过得并不舒心,绝非人们想象中割据自王的诸侯;相反,要时时看手下大头兵的脸色,被以下犯上甚至被驱逐、被杀死、被灭门都司空见惯。
可以说,这些节度使们也是当了朝廷应付这些骄兵的减压阀、替死鬼。
所谓【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苟得间则掩而屠之】
绝大部分藩镇但求管理地方的权限父子相承,得到中枢认可,并无推翻朝廷或兼并其他藩镇、扩大版图之野心;
很多节帅都自愿解除权柄,亲身入质长安,但求为一富贵闲人,则平生足矣,同样也是这个缘故。
唐朝后期体制是南方设置观察使,用南方的赋税去养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同样负担者为国家抵御吐蕃、回纥、契丹等异族的责任,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王国。
朝廷的大部分政令包括两税法这样的重大改革,同样通行于各藩镇。而朝廷历次科举后中第者,也能顺利在藩镇任职。
更具独立性的河朔三镇,以地相传,父子相承,唐朝中枢不能干预其继承和内务,但毕竟还是 *** 节度和兵士为主。
而所谓“河北胡化说”,从司马光到陈寅恪,指的都是当地占绝大多数的 *** ,在和内迁胡人的混居中,变得和胡人一样尚武轻文、不读诗书、桀骜不驯、强悍难治;其地域民族认同感也一直是汉非胡,而不是一些一知半解之人以为的那样,当地的 *** 民众当真被胡化,从此变成了胡人。
各大藩镇在抵御吐蕃、回纥、南诏、契丹等胡族政权侵攻,维护与收复王朝基本版图,同样功绩卓著。
每年轮流秋防守御关中,最终合围打垮吐蕃帝国的,是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凤翔、朔方、太原、邠宁、泾原、灵武、 剑南两川、山南、凤翔等藩镇,对吐蕃发动遍布半个中国境内的全面进攻。
其中坐镇剑南西川的名将韦皋,镇守蜀地二十一年,抚恤士卒,修饬边防,累次出师,累积击破吐蕃军四十八万,擒杀其节度、都督、城主、笼官等一千五百余人,斩首五万余级。唐朝南康郡王:韦皋
更有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众于沙州起义,驱逐吐蕃守将,经年鏖战, 前后歼灭吐蕃军十余万 陆续收复沙、瓜、甘、肃、河、渭、凉、庭、西诸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河西山河,宛然而旧。唐朝司徒、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
最终合围攻灭回纥汗国的,全歼其三十万部众的, 是幽州、振武、河东各北方藩镇兵马,是在渔阳之战斩杀俘虏回鹘军九万人,受降三万人,俘虏回鹘王侯贵族一千余人的幽州镇将领张仲至, 是在 杀胡山之战,击溃其可汗亲军二十万,斩首万级,受降二万余人的河东镇将领石雄。
最终打垮南诏王国,毁灭其夺取出海口、称霸东南亚野心的,是先坐镇静海军, 又移镇西川的晚唐名将高骈,在克复交趾之战,俘斩南诏军4万余人,到西川后又连获大胜,俘斩南诏军6万余人,令南诏举国只剩妇女耕种、幼童从军,不得不屈词请降,再难为患。唐朝渤海郡王: 高骈
而且,唐朝宦官集团在中枢虽可大权在握,为更立天子的“定策国老”,但出外到地方时,权力却受藩镇相当程度监管,
因此唐朝宦祸对天下百姓的实质危害性有限,远较中枢一呼则地方百应、生祠遍起为轻,正是藩镇的制约之功。
如在唐文宗 “甘露之变”失败后,宦官集团囚禁皇帝、大杀朝臣,一度气焰嚣张,正是在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各地强藩的声讨之下,宦官才被迫收敛气焰。同时,之前被李训郑注幸进党被贬斥的牛李两党高级官僚,回朝执政,重新达成南衙北司新的平衡。
各大藩镇互相征战兼并,其实是黄巢之乱,唐朝中枢权威崩溃后的事了,朱温成功兼并其他河南藩镇,南衙北司一齐被摧毁,帝国三根支柱尽去,则大唐至此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