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历史文化5年前 (2019-11-28)370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指颠倒是非黑白,将事实混淆。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背后,讲述的是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指鹿为马动画照

秦始皇历尽艰辛,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位皇帝。在秦始皇的身边有很多的跟随者,而赵高就是其中一个。赵高是一个宦官,身为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手中的权利也不小。而且赵高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平日里,一直都与秦国的宰相李斯作对。

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却假传圣旨,最终令本应成为皇帝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身亡,并且控制了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让胡亥成功的当上了皇帝。

赵高正在使用了计谋将李斯这一个对手推翻之后,成功的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赵高有看上了胡亥的皇位。但是赵高担心朝中众多得到大臣不支持他,于是就将一只鹿先给秦二世胡亥,但是却在朝堂之上说这不是鹿,而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笑道:“这分明就是一只鹿,不是马,丞相真是糊涂。”

赵高对秦二世胡亥的话不以为然,只是观察朝中的大臣是什么反应。有不少大臣为了附和赵高,便说是马,也有不少大臣说是鹿,而最终说是鹿的大臣全部都被赵高迫害而死。从而留下了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讽刺颠倒黑白是非的事情。

指鹿为马出自哪里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使用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来讽刺他人颠倒是非的话语或者是行为。那么,有多少人知道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哪里的呢?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 ***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本历史著作中,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背后也有一个故事:

秦始皇身边的大红人、著名的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死后,与李斯私自篡改圣旨。使得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秦始皇次子胡亥继承皇位,而赵高一直控制着胡亥。当赵高手中权力越来越多大,便不再满足在胡亥的背后掌控一切,萌生了犯上作乱,谋朝篡位的心思。

赵高想要知道朝堂当中有多少人是支持自己的,于是就向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借此观察朝堂官员是什么反应。有很多的官员惧怕赵高的权利以及手段,纷纷附和赵高,说是一匹马。而其他说不是马的官员,在事后都遭到了赵高的报复。因此,民间将赵高指鹿为马的事情流传开来,借以讽刺赵高颠倒是非黑白。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流传了多年之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通过知情人士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将指鹿为马这一个背景故事编写进《史记》当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教育了后人,应该尊重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千万不可以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启示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讲的是秦朝时期,一代宦官赵高为了谋朝篡位而使用的一个计量。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主要意思就是指黑白颠倒,否认事物的本质。通过了解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我们也应该收获了一些启示。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指鹿为马动画照

首先,我们来看看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典故:秦朝宦官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但是担心到朝中的官员不会支持他,于是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秦二世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见到是鹿不是马之后,便笑赵高糊涂,但是赵高却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应。果然,有不少官员附和赵高,说是马不是鹿,而说是鹿不是马的官员全部都被赵高害死了。

启示一:不可以颠倒黑白,也就是不可以指鹿为马。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是终究也逃不过事实的评判。

虽然赵高在朝堂之上赢得了很多官员的赞同,但是却是权力逼迫所致,在赵高失去权力之后,那些曾经认同他指鹿为马说法的官员便不再支持他。

启示二:为了一己私欲,颠倒是非黑白是会遭到报应的。

对于启示二,只要是知道赵高的结局的人都可以理解。赵高在害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后,正准备登上皇位,但是文武百官却不在支持他,使得赵高只得将皇位传给赵子婴。在最后,赵子婴使用计谋将赵高骗到宫中,令宦官韩谈一刀杀了赵高。赵子婴登上皇位之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列赵高的种种罪名,令赵高遗臭万年。

指鹿为马比喻什么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别人将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强加到另外一个事物上面,颠倒黑白。此时,我们就会就会说这是在指鹿为马。因此,指鹿为马就比喻故意扭曲事物的本质,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指鹿为马动画照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作的《史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章节,针对这一个成语的由来,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秦朝著名宦官赵高由于深得秦始皇的信任,是秦始皇身边的大红人,而赵高的权力以及党羽也不断的扩大。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私自将秦始皇的遗嘱更改。而更改遗嘱的结果就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本应成为皇帝,但是却落得自杀的下场。秦始皇的次子胡亥成为了皇帝,但是却是赵高以及李斯的傀儡。

随着赵高手中权力越来越大,将李斯除掉之后,又想要谋朝篡位。赵高为了检验朝堂上的官员当中,有哪些是服从他的,他就将一只鹿送给胡亥,但是却说是一匹马。朝堂之上的官员有的为了顺从赵高,就说是马,而不顺从赵高的官员则说是鹿。最终,说是马的官员得到了赵高的重用,而说是鹿的官员,基本上都遭到了赵高的迫害。

从此以后,指鹿为马这一件事情便流传开来。天下百姓为了讽刺以及唾骂赵高,就用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来比喻颠倒黑白,混乱是非。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1/286216.html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古代藩王没有坐上皇帝的位置 他们为何喜欢去守陵

古代藩王没有坐上皇帝的位置 他们为何喜欢去守陵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藩王守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代,为什么没当上皇帝的藩王们,都喜欢为先帝守灵?在古代,但凡是大统一的朝代,皇帝注定就只能有一个人。哪怕同为上一任皇帝的皇子,除了有一人能有太子之位以外,剩下的最多也就能被恩赐藩王。当一个逍遥王爷,不用管理政务...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提起隋唐英雄,很多人都知道有十八条好汉,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隋唐十八条好汉,还有跟十八条好汉名单部分重合的四猛、四绝、十三杰、八大锤,除了除秦琼、单雄信 、尉迟敬德、来护儿等人,基本都是虚构。基本虚构并不等于完全虚构,比如被误认为是完全虚构的前三名和第七名,在史书中上...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国之所以迅速强盛离不开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能一统中国,也离不开商鞅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商鞅在秦为相十余年,可以称得上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工作狂CEO。为了更好地为秦国工作,他曾经通过好友孟兰皋推荐了一位名叫赵良的秘...

兰陵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才气出众,擅长书法

兰陵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才气出众,擅长书法

李淑(628年~659年),字丽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研究《易经》擅长书法。贞观十年(636年),封兰陵郡公主,嫁给太穆皇后族孙、兖州都督窦怀悊。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进封长公主。显庆四年(659...

在古代将军如果造反,士兵会听取谁的调令?

在古代将军如果造反,士兵会听取谁的调令?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古往今来,起兵反叛的事情非常地多,即使在如今的文明世界里面,还有很多类似的事变,以前叫做叛乱,现在叫做军事政变,虽然名字改变了,但是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古代的将军每一个将军手下面都有很多的士兵,这些士兵与...

历史上苏东坡都自创了哪些美食?分别是在何地

历史上苏东坡都自创了哪些美食?分别是在何地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出生于公元1037年的苏东坡,可能没想到,因自己在贬途中自创的苏式私房菜,以及大快朵颐吃尽南北风味的美食而名闻遐迩,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宋第一";吃货";。说起来也是阴差阳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高...

在书法方面,钟绍京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在书法方面,钟绍京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令...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