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03)230

当得知自己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一向城府深沉、善于自我伪装的曹丕罕见地失态了,抱着辛毗兴奋的大喊大叫:辛君啊,你知道我现在有多高兴吗?

曹丕的失态情有可原。自建安十六年以来,曹丕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太子之位的归属,因而一直生活在恐惧不安之中。

因为虽然他名义上是嫡长子,为曹氏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天资聪颖的弟弟曹植,才是曹操心中的更佳人选。

曹植才是曹操的真爱

为什么说曹植才是之一人选呢?证据有两条: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曹操逝世,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图片来源于 ***

其一,合理推测。

通常来说,立嗣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是立贤原则。虽然两条标准各有理论支持,但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更具优先权,属于系统默认选项。

所以,当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时,从传统政治角度来说,立曹丕为太子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曹操非但没有这么做,而且还有意以密信的方式询问大臣的意见。

这就有点意思了。

因为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无疑表明,曹操对立谁为太子很纠结,曹丕并不是更佳的选择。如果说这还是半遮半掩的话,那么曹操接下来的举动就更明白地透露他的意图了。

建安十九年,曹操东征孙权。这一次曹操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他驻守大后方,而是让曹丕一道随军出征,但却留曹植留守邺都。

自古以来,皇帝出征,太子留守国都,这是惯例。而曹操这次出征却令曹植驻守邺城,其中自然有深意。

不止如此,在大军即将开拔时,曹操又慎重告诫曹植:吾当初做顿邱令时,是二十三岁。想想当初的所作所为,自今都不曾后悔。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还不应该好好努力吗!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文武群臣该如何解读呢?

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时,又再一次让曹植留守邺城,而曹丕则担任孟津督运专使,负责粮草的运输。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后来征讨孙权,曹植再一次留守邺城。

通过上述的种种举动,加之太子之位拖到建安二十二年才最终确定的事实,我们不难推测:曹操最初确实有意立曹植为继承人。

其二,史料记载。

关于曹操想要立曹植的事,史书上有多处记载。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载:太祖(曹操)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

《三国志· 荀彧传》载: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

《三国志·贾诩传》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三国志·崔琰传》载: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图片来源于 ***

《三国志·毛玠传》载: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三国志·邢颙传》载:初,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

《三国志·曹植传》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三国志·曹植传》注引《魏武故事》载:”始者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

当然还有一条,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三国志·辛毗传》载: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

这多处的记载无疑表明:曹植确是曹操的真爱,他是立嗣的之一人选。

立嫡以贤的理念

曹操为什么想要立曹植而非曹丕呢?根源在于他的个人理念。

之前提到,古人立嗣,常见的标准有两类: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是立贤原则。这两类都有理论支持。嫡长子继承人虽然符合自周代以来的宗法制度,但“选贤与能”也是儒家一贯认同的政治伦理。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两条标准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因为权力之事归根结底要看具体的博弈。

曹操个人认可的是立贤原则。关于这一点,有两条证据:

一则,曹操在选拨人才时,更侧重于个人才能而非道德操守,其唯才是举的理念是众所周知的。同理可以推测,在确定继承人时,他的标准应当是一以贯之的。

二则,据史料记载,曹操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曹冲,除了因为人爱幼子的特性外,更主要在于曹冲是个天才少年。史书称他五六岁时就“有若成人之智”,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著名的“曹冲称象”一事。

当曹冲在建安十三年病逝时,曹操悲痛万分,哭着对曹丕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们的大幸啊。后来,曹丕登基后也常常感慨:假如仓舒(曹冲的字)还在世的话,天下也不会是我的了。

由此可见,曹操曾经是想要培养天才的曹冲为继承人的。当曹冲早逝后,曹操仍是想要选择最有才能的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植的才能如何呢?

四个字:才华横溢。曹植十来岁时,便能诵读几十万字的诗、论及辞赋—真是可怕的记忆力,而且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到了曹植的文章,有点怀疑地问道:这是你找人代笔的吧?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曹丕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图片来源于 ***

曹植理直气壮地反驳:儿子出口便是策论,下笔便成章,愿意当面接受测试,何必找人代写?

当时铜爵台刚建成,曹操便把儿子都叫到台上,让他们都写写各自的感想。只见曹植顷刻间便写好了一篇赋,曹操拿过来一看,大为惊异。后来,曹操又多次考教他,往往刚一说出问题,才思敏捷的曹植就能立刻回答出来。

所以,曹操有意立才华横溢的曹植为继承人,自然顺理成章。但问题来了,既然曹操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为何最后又放弃了他呢?

曹植失宠被放弃?

曹植夺嫡失败的原因,《三国志·曹植传》是这样记载的: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简单来说便是,曹植做事任性妄为,不注重自我约束,又嗜酒成性,丝毫没有君主的样子,于是宠爱衰减。而曹丕则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并买通曹操后宫的嫔妃及左右宠臣,让他们吹枕边风,这样内外夹击之下,最终夺嫡成功。

然而对于曹植的所谓“任性而行”等缺点,陈寿却又没有给出相应的材料,这种吞吞吐吐、语焉不详的记载,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不过,也不是一条黑材料也没有。曹植夺嫡路上的失误,史书上记载了三件:

一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曹操专用的通道,然而曹植却曾经在魏王专用的驰道驾车狂奔上,并从司马门出去,这种越轨行为犯了曹操大忌。

一是醉酒事件。有一次,曹操让曹植领军出征,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但曹植却在出发前一天喝的伶仃大醉,无法出征,又惹得曹操大怒。

一是崔氏事件。曹操性情俭朴,严禁奢侈,对诸子及后宫的用度都有规定。然而曹植的妻子崔氏却穿着锦绣衣裳,违反了曹操的规定。曹操见后大怒,令她归家自裁,并因此迁怒于曹植,对他印象更加恶劣。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但是司马门事件,《三国志》与《资治通鉴》都把它安排在曹丕当太子之后叙述,这一叙事安排表明,它是发生在曹丕被立之后的。

而醉酒事件,《三国志》明确记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距离曹丕当太子已经一年多了。至于崔氏被杀一事,具体的时间则无从知晓。

所以这三条曹植的黑材料,至少有两条明确是他被废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因而并不是曹植夺嫡失败的原因。

又有人可能会以双方谋士来分析,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曹魏四友个个不凡,在帮助曹丕夺嫡的路上出了大力。而曹植的谋士杨修则只会耍小聪明,大大地拖了曹植后退。

但是这恐怕只是后人的刻意抹黑。

很简单,如果杨修如此不堪,那么曹操为何要重用他?而且他的工作还非常出色,《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典略》说:“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同时,曹操要杀他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以杨修颇有才策。”

所以,这也不是真正原因。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那么曹植到底是怎么败于曹丕之手的呢?

无奈的妥协

个人认为,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他们个人的品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外部势力的支持。

曹植虽然个人能力更突出,然而支持他的政治势力却很少。史书记载上,明确支持他的有杨修、丁仪、丁廙,以及杨俊、邯郸淳、 孔桂等,但这些人中只有杨修出身世家大族,有广泛号召力,丁仪虽然受曹操宠信,但影响力不足,其余更不必多说。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图片来源于 ***

与此同时,曹丕则拥有多数朝臣的支持,崔琰、毛玠、邢颙、桓阶、贾诩等人都是他的拥趸。

其中最坚定、最有名的支持者当属崔琰,他是如同孔融一样的士林领袖,而且又毛玠一道长期负责曹操的人事选拨工作,因此在官场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他曾经公开表态支持曹丕,这无疑代表着多数朝臣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如果曹操坚持废长立幼,那么除非他对曹丕及其支持者采取非常的打击,但现实的局面又不允许他搞这样的大清洗。

一则外有强敌,孙权、刘备在外虎视眈眈。二则随着曹操的称公称王,忠于大汉的保守势力开始反扑。如果这时大肆诛杀,只会让人心惶惶,搞不好重演袁绍、刘表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曹操别无他法,只能进行妥协,立更受朝臣支持的曹丕为太子。

然而临死前,曹操又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即特意召回出征在外的儿子曹彰,而曹彰返回后,又明确地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难道曹操是心有不甘而试图在最后一刻翻盘吗?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2/287005.html

“司马懿是大功臣?曹操最终选择曹丕而非曹植”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之后 雍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女的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之后 雍正是怎么对待他的妻女的

对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他的妻儿结局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他的哥哥年希尧受其影响被罢免官职,万幸的是没有因此获罪。他的妻子毕竟出生于辅国公,在年羹尧出事后就被送回辅国公家,这才免受牵连逃过一劫。至于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十一个儿子当中,除...

康熙的儿子中除了参与九子夺嫡外 其他人的下场是什么

康熙的儿子中除了参与九子夺嫡外 其他人的下场是什么

还不知道:康熙有很多儿子,除了参与“九子夺嫡”的,其他的儿子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读: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14岁时有了第一个儿子,65岁时还有了最后一个儿子,只不过,第一个儿子和最后一个儿子都早夭了。怎么样?惊不惊喜?意...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司马懿是曹魏后期重要的大臣,少年就有大志向,面对东汉末年乱世(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有总齐八荒,一统天下的志愿。而且司马懿也并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无能,恰恰相反,司马懿政治、军事能力都很强,但是司...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与孙权爆发濡须口之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交战,先锋张辽和凌统大战五十合回合,不分胜败,甘宁见凌统出了风头,也想立功,于是,向孙权建议只带领一百人偷袭曹营,孙权为了挫曹操士气,同意了。于是,当天夜里,甘宁带着一百个骑兵,突...

雍正上位后得到了刻薄寡恩的名声 雍正对兄弟真的如此吗

雍正上位后得到了刻薄寡恩的名声 雍正对兄弟真的如此吗

还不知道:雍正帝对兄弟们刻薄寡恩吗?看看他19个兄弟的待遇和结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帝在位后期的九王夺嫡可谓十分激烈,这场政潮的余波直至乾隆初年都还存在,而九王夺嫡的胜利者雍正帝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太好,有传说他弑父、逼母、杀兄、屠弟,甚至还有害子,这就让雍正帝...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赵云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在正史中,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据箕谷,以作疑军,而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在演义中,诸葛亮北伐点将,却没考虑赵云,并未通知他,因此,赵云主动找来,要求担任先锋,诸葛亮不允,赵云说,如果不让我当先...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羹尧是中国清朝名将,妹妹年世兰是雍正的华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羹尧居功自傲、目空一切,没有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爬得多高,摔得就有多惨。”康熙精心栽培年羹尧,最后还是被雍正杀了。那么年羹尧从封疆大吏到康熙面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