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怎么从高原进关中的?秦人的融合之路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崛起之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国自秦文公即位以来,运气一直不错,不但走下高原建都于关中西部,还占领周平王所封的岐山以西所有土地。秦文公为了融入中原文明,摘掉戎人的帽子,他学习周朝礼制,安抚周朝遗民。
此前的秦人更像是一个部落,没有一部像样的法律,只有几条家法,秦人碰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或者纠纷,就找宗主或者长辈,典型的部落性质。
随着秦国下山之后势力迅速扩张,原来那种部落处事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了,秦文公学习周朝礼制,首先是制定法律,让百姓做事有法可依,产生矛盾有法可治。有了法律,秦文公设立史官,记载秦国发生的大事,这个伟大的国度从此便正式载于史册,名垂千史。
除此之外,秦文公建造祭天地的鄜[fū]畤[zhì],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举行祭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秦人逐渐与当地的周人融合,从边陲游牧民族,演化为中原的诸侯。
图-秦宪公迁都平阳后疆域
就在秦国大发展的时候,日后的那几个对手,却不同程度遭遇了麻烦。
楚国,在西周时代就奠定领土之一大诸侯的南天霸,自从西周末年周宣王组织汉阳诸姬防范,楚国就被锁定在南方不能北进,再加上长达一百多年的内乱,导致这个巨无霸暂时无暇顾及中原和关中。
此时楚武王弑侄,强势即位结束楚国一百多年的内乱,楚国将矛头对准南阳的申国,楚国将深陷申国的泥潭长达半个世纪,无法威胁中原。(楚国的历史请关注本系列作品《楚国》的篇章)
齐国,正处于齐桓公的祖父齐釐公时代,此时的齐国只是比鲁国略强,难言称霸中原。况且齐国与秦国,在中原的东西两头,这时候齐国对秦国没有什么威胁。(齐国的历史请关注本系列作品《齐国》的篇章)
晋国,春秋时代秦国最为强劲的对手,秦国似乎也一直被晋国所压制。但此时的晋国,远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强大,虽然晋文侯保护周平王东迁,又杀死周平王的死敌周携王,但晋国也只是河东地区的一个大诸侯而已。
此时晋文侯过世,其弟晋成师便在自己的地盘曲沃,拥兵自重,自成一国。晋国一分为二,这种分裂的局面长达八十年,这一时期晋国无力扩张,更不可能干涉秦国在关中的扩张。
那么秦国要对付的,就只是分裂之后的犬戎各个部落,确实是个千古良机!
秦国东部,在西周镐京故地附近,盘踞着一支犬戎部落,名叫荡社。周平王东迁之后,荡社一族便走下高原,到达关中的腹心镐京一带,建立城邑,统治当地周人。
荡社人的志气可不小,他们将部落迁移到山下,是决心要在关中安家,而荡社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们与秦人一样,希望重塑当年周人走下高原建立王朝这样的壮举。
与秦人相比,荡社人同样擅长骑射,他们只是缺一个周朝的爵位,实力并不比秦人弱。
秦人与荡社人小规模交锋之后,秦文公知难而退,不再主动进攻荡社,而是大力招揽周人入伍,准备实力成熟后再与荡社决一雄雌。以双方的实力和地理位置而言,谁击溃对手,谁便能占据关中!
不过秦文公在世之时,并未发动对荡社的战争,秦文公一直认为秦国实力还没有到,需要休养生息。
公元前716年,即位长达五十年的秦文公去世,回顾秦文公这一生,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却对秦人立足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年秦文公带领秦族健儿下山,七百骑七百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秦人已经有骏马万匹以上,骑兵达三千,步卒更是多达五千。秦人的骑兵,还是以秦人为主,补充了少了周朝遗民中擅长骑射的男儿,而步兵则以周人遗民为主。
通过这几十年的大发展,秦人已经完全立足于关中,秦文公给后人留下的遗产不可谓不丰厚。秦文公是一位伟大的国君,他与周朝的周文王一样,配得上“文”这个谥号!
秦文公在位长达五十年,他去世之时,太子已经先他而去。按照高原民族的习俗,兄终弟及,秦文公如果过世,他的弟弟可以即位,或者由已故太子的弟弟即位,都是可行的。
不过这一兄终弟及的习俗,与周朝礼制格格不入。按照周朝礼制,太子死了,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即位。秦文公一生都努力让秦人融入中原文化,在这种继嗣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宣布立太孙秦立为新的国君,是为秦宪公。
稳妥起见,秦文公弥留之际,托孤三位顾命大臣,弗忌、威垒、三父。虽然秦文公大力学习周礼,弘扬文明,但是秦国还是保留了不少戎人的习俗。
弗忌、威垒、三父三位顾命大臣,官职都是大庶长。而大庶长一职,也是秦国独有,东方诸侯并没有这种建制。(秦国的很多官职都是特有的,楚国也是如此,足见秦、楚融入中原大家庭的路程相当漫长。)
大庶长,三个字可以分开解读。庶,是相对于嫡来说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其他妾所生的叫庶子。长,有长子的意思。庶长,最初是妾所生的儿子中更大的那个,其身份颇高。庶长后来演化为一个官职,说明这一职位的重要性,通常是公子身份的人才能担任。
大庶长,大就是高级的意思,与大将军类似,凸显这一职位的权利。大庶长,也是春秋初期秦国更高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战国时期秦国的20级军功爵位制,又演化出左庶长(10级)和右庶长(11级)两个爵位,而大庶长则高居第18级,仅次于关内侯(19级)和列侯(20级)。
弗忌、威垒、三父,既是宗室重要成员,又是权倾朝野的大庶长,秦国的朝政和军队,就控制在这三人手里,新即位年仅十岁的秦宪公,还不能发号施令。
公元前715年,秦宪公在三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即位,秦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秦宪公即位之初,弗忌、威垒、三父这三位大庶长虽然把持朝政,控制军队,但是他们三个还是能继续秦文公的遗愿,向东拓展领土。
公元前714年,三位大庶长向东迁都一百余里,到达平阳。这次迁都的目的,是方便军队向东调遣,可以预见秦人下一个动作就是东进灭荡社。
图-秦宪公迁都平阳后疆域
迁都平阳之后,三位大庶长便马不停蹄引领大军,沿着渭河而下,准备与荡社戎一较高下。
秦国三军,弗忌、威垒、三父各领一军,十一岁的秦宪公作为监军也参加了此次行动。
大庶长威垒领兵沿着渭河而下,他的任务是作为先锋,一探荡社军力。威垒是三位大庶长中性情最急躁的一位,他勇猛善战,不错过任何一次战斗的机会,这次他便是主动请缨要打先锋。
大庶长威垒引领骑兵五百,步卒一千,作为先锋先行,而另两位大庶长弗忌、三父则引领大军,相隔五十里跟进。
渭水河谷,密林之中,大庶长威垒领着一千五百步骑,迅疾地往东进发,沿途渭河美丽的风景,丝毫没有吸引秦人的注意,他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紧张和兴奋。
密林中,小鸟的鸣叫声、战马的得得声、微风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弹奏高低音的一首乐曲,当然秦人只顾赶路,他们无暇感受自然的乐章。
“哎呦!”一声嚎叫中断了秦军先锋军的进程,打断了美妙的乐曲,众人竖起耳朵,急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啊!哎呦!”一声声嚎叫不绝于耳,大庶长威垒立即判断,自己中了埋伏。
只见那密林深处,高树上,山坡顶,巨石后,只要能 *** 的地方,一支支冷箭呼啸而来,接着一个个平日生龙活虎的老秦人倒下,没有了主人的战马不知所措,喘着粗气急哄哄不知道该往哪里奔,现场的气氛一片混乱。
“贼他娘,中埋伏了,给我撤。”大庶长威垒咬牙下令道,这位作战极为凶悍的秦将,也深知能屈能伸的道理,中埋伏了快速撤退,这是不幸中的上策。
“嗖”的一箭,大庶长威垒只觉大腿一阵剧痛传来,“贼,快撤!”大庶长威垒一边强忍住被弩箭射中的剧痛,一面指挥秦军先锋撤退。
大庶长威垒不愧是老秦人的宿将,他镇定自如指挥秦人撤退,待到退出密林,他才折断大腿上的箭矢,清点人数。这一次中伏击,秦人损失一百多人,而他们却连对方的人影都没见到几个,战斗的过程和结果都令人沮丧。
荡社人的伏击,说明他们随时警戒着秦人,秦人要夺取关中中部,看来不会轻松。头一次大规模对荡社用兵,秦人就遭遇一场莫名其妙的败仗,难免让人丧气。另两位大庶长见威垒遭此打击,知道荡社人早有准备,不敢再深入渭水中游,只好退兵。
秦都平阳城,秦宫密室当中,弗忌、威垒、三父这三位大庶长围定沙盘,商议如何破敌。
弗忌皱眉道:“荡社人勇悍,急切不能下,我等须觅良策。”
弗忌是三位大庶长中最年长的,其人两人都对弗忌颇为尊敬,他也是三位大庶长中最有话语权的。
一提到荡社人,威垒那大腿箭伤就隐隐作痛,他狠狠道:“与荡社一战,怪我轻敌,以至损兵折将,他日我要扒他们的皮。”
弗忌愁眉不展,又道:“来年我军与之再战,须做好更多准备。”
三父是三位大庶长中最年轻也是最沉默寡言的,但是他也最有战略头脑,此时他指定沙盘道:“荡社与我近,亳戎离我远,若闪击亳戎,必可一举夺其地。我有亳戎之地,对荡社将形成夹击之势,那时再起兵伐荡社,大事可定。”
“善!”弗忌、威垒同时喊道。
三人又做了一番研究之后,弗忌道:“我等速去禀明主公,就依此行事,其他细节再做商讨。”
三人匆匆离开密室,奔后宫,寻秦宪公而去。
公元前713年,秦国出兵亳戎,这一次秦人相当谨慎,提前一年就派出哨探,在各个险要位置刺探亳戎军情。而亳戎对于秦人的侵入,毫无防范。秦人闪击亳戎,一举灭其族,并其地,亳戎王只身逃往荡社。
图-秦国灭毫戎后疆域
这次胜利对秦国的影响是深远的,秦人不但扩张了土地,而且对荡社形成多条进攻路线,最关键的是秦人与东方诸侯也加强了联系。
秦国攻灭亳戎,这样秦国前往东方的通道就打开了。在这条道路上,只有一个大荔戎是犬戎部落,大荔戎见秦军威武,在秦军攻灭亳戎不久便与秦国结盟。
秦国攻灭亳戎,还有另一个多米罗骨牌的连锁反应。公元前712年,秦宪公迎娶了美丽的鲁国公主。
其实早在秦文公在世时,就为孙子谋定了这桩婚事。只是此前由于秦宪公和鲁国公主年龄太小,而且秦国到中原的通道还未打开,鲁国不敢贸然送公主到秦国,说不定犬戎人来个抢婚,那鲁国就颜面无存了。
如今秦国打通了从关中西部到中原的通道,十三岁的秦宪公也不是幼儿了,屡屡被齐国欺负的鲁国立即将公主送来,以图在关中结盟一个强力外援。
鲁国是孔夫子的故国,而周朝是礼仪之邦,鲁国是周礼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甚至将周礼发扬光大了。在鲁国,周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百姓,不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小事,都遵从周礼来做。
鲁国将公主嫁入秦国,可见秦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可观,也标志着东方诸侯对秦国的看法,已经不是将他们视为西戎,而是将秦国纳入周朝礼仪之邦大家庭。
秦国留下一半军马镇守各处要塞,弗忌、威垒、三父和秦宪公领兵,到达洛水河畔,迎接来自东方的美丽公主。
这一次联姻,对秦人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秦人上下都很关注这次联姻,这才有了几位重要人物亲自迎亲的壮举。
说起秦人与东方文明联姻的历史,可以从之一个秦人非子说起。
非子的父亲大骆,娶了西周申侯的女儿为妻,生下嫡子成。这个成,便是秦非子的兄长,后来成的后人被犬戎所杀,成的领地被秦非子的后人兼并。
这一次的联姻,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秦人与周人联姻,因为申国并不是周朝姬姓家族的。秦人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要到秦人第三任宗主秦开时才发生。
秦开即位之一年,便将妹妹谬赢嫁给西周丰王,以加深与周王朝的联系。周朝都城镐京在渭河东岸,对岸还有一个丰京,组合起来就叫丰镐。在丰京称王的周宗室,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秦开将妹妹谬赢嫁给丰王,正是看中丰王在西周王朝的影响力。
秦人与周王朝的这一次联姻,使秦人政治地位大幅提高。不过前两次联姻所产生的后代,并不是秦人,只有这第三次联姻,秦宪公与鲁姬的结合,他们的后代将肯定是秦人,后来秦人的血液中逐渐流淌着中原文明的基因。秦人如此重视这一次联姻,就不难解释了。
洛水河畔,鲁国人不但送来了美丽的公主,还一并送来几大车的铜钱、绸缎、美酒,彰显这个东方显赫的诸侯国富裕而有礼。
远处一队马车缓缓而来,让秦人惊奇的是,鲁国公主并未坐在马车中,而是头戴紫金簇,身穿绣花裙,骑着一匹白色高马,在婢女的簇拥下稳稳驰来。
年少的秦宪公雅气未脱,驰马向前,趁人不注意,飞身跃上鲁姬的坐骑,从后面一手抱住鲁姬,一手握缰绳,鲁国的骏马背着这对新人,慢跑于洛水河畔。
正是“洛水河畔扬秦旗,骏马背上抱鲁姬”,年少的秦宪公快意人生。
秦人见秦宪公如此,纷纷大笑,以秦人的习俗,少男少女在马背上游戏,这乃司空见惯的事情,何况还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只是那送亲的鲁国人,对眼前的场景感到一丝羞愧,又不敢言,有些尴尬。
秦国国君秦宪公与鲁国公主鲁姬,这对少夫少妻,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就连续就生下两个伟大的儿子秦武公和秦德公,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秦国灭了亳戎之后,下一个首要目标,毫无疑问是荡社戎。
正当秦国上下磨刀赫赫,准备与荡社大战一场的时候,东方传来一个消息。公元前709年,遥远的关中东部芮国,发生了一起国君被驱逐的恶性事件。
芮国,位于关中东部河西地区,当时芮国国君的母亲,溺爱小儿子,因此与小儿子联手,将大儿子芮国国君芮伯万赶出了芮国。芮国国君最终渡过黄河到达魏国避难,他的母亲也给他编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宠姬太多!
这个事件在春秋时期不是个案,而是“礼崩乐坏”的普遍现象,在此之前郑国也出现过,郑庄公的母亲与其弟对付郑庄公的事件,不过那一次郑庄公控制住了局势,没有让芮国这种悲剧发生。
芮国发生驱逐国君事件,天下震动,最害怕发生“礼崩乐坏”现象的是周天子周桓王,他怕国人依葫芦画瓢,让这种事情在洛邑重演。周天子虽然只有东周洛邑附近的领土,与西周时期不能相提并论,但作为天下共主,名义上是要给这些国君撑腰的。
公元前709年,周桓王派军队到芮国国君芮伯万逃往的魏国,将其接到洛邑安置。周桓王虽然没有派兵进入芮国,但他妥善安置芮伯万,还是为自己赢得了掌声。
就在周朝的军队迎接芮伯万之时,秦国三军已隆隆开动,目标正是芮国。
图-秦军首次到达河西
秦军可不是来接人的,秦军攻打芮国,以为芮伯万 *** 作借口,将势力范围推向中原。
芮国地处河西,这个日后让秦晋两国魂牵梦绕河西,位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土地肥沃,兵家必争之地。三位大庶长之所以长途跋涉来攻打芮国,真正的目的是占领这里,胃口确实不小。
然而渡过洛水之后,秦人突然发现,远距离长途跋涉作战,士卒疲劳,粮草不济,种种不适应。 不仅如此,在芮国秦军遭遇了坚壁清野,一座座土城面前,秦军纵然有使不完的劲,也有力无处使。
就在秦军一筹莫展的时候,坏消息传来:荡社戎趁秦军大军出动,突然袭击秦都平阳。
弗忌、威垒、三父这三位大庶长闻之色变,立即召集人马回兵,想不到之一次远征,自己的老家还被人偷袭。
“且慢!”大庶长三父突然阻止大军撤退,道:“荡社人定然对我军的行踪了如指掌,此番定在中途埋伏!”
“那该如何回救平阳?”大庶长威垒快人快语。
三父狠狠道:“他打我平阳,我贼他老巢!此去镐京只有到平阳一半的距离,荡社的都城正建在镐京,我打他镐京,不怕他不回救。”
“此计甚好!”秦宪公虽年龄不大,也知道这是妙计。
三位大庶长和秦宪公计议已定,秦军再次开动,目标镐京。镐京,本是西周的都城,当年犬戎作乱,镐京早已颓墙败栋,满目苍夷。周平王东迁之后,荡社戎盘踞镐京,将这里作为他们的狼穴。
三父说的没错,荡社戎果然在秦军回途中有重兵埋伏,秦军不回平阳是十分明智的。秦军直接攻打镐京,提前上演“围魏救赵”,反而占据了主动,荡社人只得匆匆回援。
关中两强,正面相遇,一场血战,不可避免,镐京城外,两败俱伤。
秦人掩埋了阵亡兄弟的身体,垂头丧气地回到关中西部。荡社戎也好不到哪去,损失惨重,也无力追击秦人,的确是两败俱伤。
秦人两次与荡社戎大战,都吃了大亏,看来要在关中做独一无二的主人,并不那么容易。
不过秦国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通过这一次出兵,秦人又力挺了一次东周王朝,秦国与周朝的关系进一步亲近,周桓王决定将女儿王姬嫁给秦宪公这个十六岁的秦国国君。
洛水河畔,秦宪公再次等来了他的爱妻,上次是鲁姬,这次是王姬。
十六岁的秦宪公,原本就相貌英俊,仪表堂堂,穿了婚礼服之后更显得贵气凌人,礼服主体颜色是黑色,袖口和衣带是红色,红黑相间非常漂亮。
在三父的建言之下,秦宪公也不像三年前那么顽皮了,他下马接待东周贵宾团,举止彬彬有礼,东周公主王姬见秦宪公也是玉树临风的好男儿,不免心花怒放,喜不自禁。
通过这一次联姻,秦人达到了诸侯联姻的更高境界,那就是娶周天子的公主为妻,春秋战国诸侯何其多,能够有秦宪公这种殊荣的,却并不多见。
秦宪公迎娶王姬,秦人与东方文明的融合之路也达到了一段鼎盛期。
秦宪公两个身份最显赫的女人,一个是鲁国公主,一个是周朝的公主,如果按照周礼,那一定要立周朝公主王姬为夫人,先前立的鲁姬要降为妾。
但是周王朝早已不是那个号令诸侯的王朝,周桓王本人也在与郑国的战斗中被射中左肩,周王室的威严荡然无存。
考虑到周朝的现状,秦宪公并未改立夫人,鲁姬仍然是秦国之一夫人。三位大庶长似乎对秦宪公这一决定也并不反对,不过几年后他们的态度将大为不同,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公元前708年,王姬很快就为秦宪公生了一个儿子。十七岁的少年秦宪公,至少有三个流淌着东方血液的儿子,且这三个儿子日后都成为了秦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