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贵妃和皇贵妃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获封皇贵妃?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怎样才能获封“皇贵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康熙年间,在充分借鉴前朝历代的基础上,始创设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后宫妃嫔等级制度。和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类似,清朝后宫妃嫔制度也大致沿用“皇后居中宫,妃嫔分等级”的基本原则,以皇后为皇帝原配,皇后之下的妃嫔分为七等级: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清代后宫妃嫔形象
对于皇后以及妃嫔的等级设定、配置员额设定,《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予以了明确说明: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除了“居于中宫”的皇帝正妻——皇后,相当于皇帝妾室的诸多妃嫔们,以皇贵妃为妃嫔之首,有且只能同时设立一位,统领妃嫔,相佐皇后;皇贵妃以下,设贵妃两人,乃系清代皇帝高等妃嫔之封号。在皇贵妃未设立之前,贵妃一直是内命妇的头等所在,统领内命妇和外命妇,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皇后、皇贵妃管理后宫庶务。
那么,在清代后宫等级上仅相差一级,也仅有一字之差的皇贵妃和贵妃,到底有何区别?从贵妃升级为皇贵妃,到底有多难呢?
首先,清代皇贵妃虽然和皇后正常配置员额等同,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皇贵妃却并不常设。清代后宫,在四种情况之下才有可能成为皇贵妃:
1、获皇帝盛宠
清顺治十三年,顺治皇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将获得其独宠的董鄂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并将册封诏书公告天下,以示恩宠。同时,因当时的孝康皇后和顺治皇帝感情不睦,顺治皇帝便将执掌后宫的部分职权赋予董鄂氏,几同副后。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和继皇后那拉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帝后矛盾”,那拉氏因“忤上旨,后剪发”而被乾隆皇帝收回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将其“不废而废”。五月,乾隆皇帝晋封获其盛宠十几年的令贵妃魏佳氏为皇贵妃,并予以“摄六宫事”职权,形同副后。
董鄂氏和魏佳氏,乃系清代仅凭皇帝盛宠且皇后在位,能行使正常职权而被晋封皇贵妃的特殊事例。
2、病重“冲喜”或薨逝后追封
清代后宫贵妃获封皇贵妃,更多的情况出现在病入膏肓被皇帝以“冲喜”为目的的晋封或者贵妃薨逝以后的追封。
雍正皇帝后宫妃嫔,大将军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在雍正三年病重之际,被雍正皇帝册封为皇贵妃,即为“冲喜”晋封的皇贵妃代表之一。除此之外,乾隆皇帝之纯惠皇贵妃也是“冲喜”晋封的案例之一。
用了被赋予“冲喜”目的的安慰性晋封以外,清代皇贵妃的晋封方式更多的是薨逝后的追封。乾隆皇帝之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等均属这种晋封方式。
3、后代帝王尊封
清代登基以后,一般会对前朝庶母予以位分的尊封,对于因所出皇子的特出贡献,或者对新皇曾有养育之恩,再或者家世显赫、背景强大的前朝妃嫔,继任帝王更高就会予以皇贵妃的尊封。康熙皇帝之悫惠皇贵妃、惇怡皇贵妃、敬敏皇贵妃;雍正皇帝之纯悫皇贵妃;乾隆皇帝之庆恭皇贵妃;嘉庆皇帝之恭顺皇贵妃、和裕皇贵妃等均属此列。
晚清时期,这种被后世皇帝尊封为皇贵妃的晋封方式更为普遍,基本上只能要活到后世或者隔代皇帝登基,基本都能予以皇贵妃位分的尊封。
4、向皇后过渡的皇贵妃
清代后宫之皇后崩逝后,皇帝一般会选择一位贵妃予以皇贵妃并加之“摄六宫事”职权,用作皇后的备选所在;其担任皇贵妃的时期,也就成了皇帝对其是否能成为皇后的考察时期,而且,这一考察时期并无明确规定,时间长短不定。
康熙皇帝之孝懿仁皇后,就在皇贵妃的位置上坐了8年,才在弥留之际被册封为后;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统摄后宫长达10年,直到乾隆皇帝禅位,才将其追封为后;嘉庆皇帝之孝和睿皇后也在“摄六宫事”皇贵妃位上坐了4年,才得以转正为后。
从贵妃到皇贵妃,虽然有着诸多晋封方式,并都必须满足“圣眷优渥”这一必要条件,也就是必须得到皇帝或者继位之君的恩宠,被予以充分认可才行。但对于后宫妃嫔而言,这一条件乃系最难实现的所在。在清朝长达几乎三百年的历史上,也仅有28位后宫妃嫔获得过皇贵妃的位分。
贵妃和皇贵妃,到底多大差别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明确得知皇贵妃的三种存在方式:1、行将就木;2、形同副后;3,入土为安。也就是说,即使并不常设的皇贵妃长时间存在,也是形同副后一般的存在,此等状况之下,贵妃才是后宫妃嫔之首,最多能够协助皇贵妃处理后宫庶务。
也就是说,即使皇贵妃和贵妃同时长时间存在,也基本等同于“妻”和“妾”的巨大差别。换句话说,“摄六宫事”的皇贵妃基本类似主持工作,但不享受正职待遇的副职领导;而贵妃则绝对归于其领导。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除了形同副后的皇贵妃,清代后宫设置的常规皇贵妃要么病入膏肓,要么已经入土为安,也就和贵妃没有了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