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宋朝以前没棉被,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佩服古人的取暖智慧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24)751

引言

我国应用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尚书》《后汉书》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棉织品的记载。

直到宋元时期,人们才终于意识到棉花的诸多优良纺织特性。

元初黄道婆改进捍、弹、纺、织工具,开创了棉纺织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棉花迅速代替了麻竺纤维,成为和蚕丝一样重要的大宗纺织原料。

20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船棺出土了一小块,距今3000多年的青灰色平纹棉布。

即便如此,唐宋年间棉花依然鲜少被人种植。即便是有,也仅见于王公贵族的花园中,供赏玩之用。

或许有人不解,宋朝之前的人们冬天都是如何度过的呢?

一、即使没有棉被,冬日依旧惬意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采用各种手段抵御寒冬来袭了。

比如,他们会相互依偎、来回奔跑,把树叶或兽皮围在身上维持体温。

北京猿人会用火取暖,还会管理火堆、保护火种。

到了宋朝,老百姓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至此之后,人们终于摆脱了用丝、麻或者葛等衣料保暖。

也正是从宋朝之后,古人御寒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数人穿纸裘御寒。

所谓纸裘,就是用楮和藤纸等纸张 *** 而成的衣物。从魏晋到唐宋时期,纸裘一直在民间十分流行。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贫苦百姓遭受战争、流离失所,因为没有布衣御寒,只能就地取材用纸制成衣服保暖。

图|纸裘

因为纸张的成本低,还极易获取,所以纸衣才能被广泛普及。

唐代陆长源《辨疑志》中提到了“纸衣禅师”。很多僧侣平时不着布丝,反而穿上纸衣自由行走。

到了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的僧侣,很多文人“跟风”穿上了纸衣。

陆游有一首诗写道:“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

此外,陆游还有一首诗提到了纸被,即《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中的一句:“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图|陆游

其实,纸被是当时的名产。这种被子是以野生藤条作为原料,再经一系列加工手段,藤条就被制成了纸张。

因为纸被的光泽好、保暖性强,在南宋文人圈中十分流行。

当然,能用上纸被的人大都是像陆游一样的文人雅士。至于普通老百姓,一般消费不起。

那么,从宋朝再往前数百年甚至千年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以2000多年前的楚人为例。

当时,楚地以如今的湖北省为中心。这正是北方冷空气南下的主要通道,所以入冬之后的气温相比同纬度的东西部都要低1℃至3℃。

历史上,湖北地区曾达到过零下14℃至18℃的极端低温天气。

当然了,当地的低温天气与更为严寒的北方地区无法相比。但是,楚地江河湖面积广、湿度大,导致冬季天气以阴雨潮湿为主,从体感上反而比北方更冷一些。

进入冬至开始,古人便以九天作为一单元,需要连数九个九天。也就是说,寒冷的冬日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离去。

图|楚人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讲,冬季养生的之一要素就是吃好。

楚人冬季饮食颇为讲究。比如,他们会用鬲或陶、铜鼎等器具炊煮。

这类器具的特点是可以在底下用炭或柴火生火,如此一来,楚人便可在寒冬腊月常吃热食。

即便到了今日,湖北和四川一带都会使用炉子或火锅,品尝“一滚当三鲜”的美味。

除此之外,楚人还十分爱饮酒。

早些时候,楚汉墓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酒具。比如,天星观二号楚墓的耳杯,谢家桥一号汉墓的耳杯以十个为一束,还有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三鱼纹耳杯等。

楚 *** 使用的耳杯不仅数量颇多,造型也十分奇特,工艺更是相当考究。

可见,楚人饮酒风气相当之盛。

冬季饮酒不仅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还能起到抗寒保暖的作用。

图|耳杯

除了炊煮器具和饮酒之外,楚人还特别喜欢吃姜。

望山一号楚墓和包山二号楚墓以及凤凰山168号墓中都曾出土过生姜。

从现代防病健身角度来讲,生姜功效颇多。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和“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的说法。

古人更是把生姜补益强壮之功效与人参相提并论。

无论是姜还是酒都是大热之物,都可使人体益气。

除了姜之外,楚地还盛产花椒。

花椒不仅能促进唾液分泌,还能增加食欲。当时在马山一号墓就出土了很多花椒,其他楚墓中也都能看到花椒的影子。

此外,楚地还非常适合养牛、羊和鹿等动物,这些都可作为楚人的御寒食物。

信阳一号楚墓中就曾发现一只小鹿。当时,小鹿周身用稻草包裹,经考古人员鉴定属于活殉。

无论是鹿肉还是鹿茸,在冬日食用都可以提高人体代谢强度以及抵抗力。也正是因为如此,鹿肉一直受到楚人的青睐。

图|楚墓

除了鹿肉之外,楚墓中还曾发现水牛和黄牛骨,还有包山二号楚墓腰坑内殉有一只幼山羊。

无论是牛肉还是羊肉,都有暖胃驱散寒邪的功效。

《国语·楚语》曾记载:“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庶人有鱼炙之荐。”

由此可见,楚人祭祀时使用的肉都是分等级的。

比如,天子、诸侯祭牲取自官牧,卿和大夫等使用的祭牲为家畜,庶人则养家畜家禽等食用。

除了常见的肉类之外,楚人冬季还会以丰富的蔬菜和瓜果为食,以达到保温和降火的目的。

比如,《战国策》《吕氏春秋》以及《庄子》中都提到了出国特产的各式蔬菜:葵、芥、杼栗和棘等。

再说说楚人御寒的冬装。

马山一号楚墓曾出土过一系列冬装。比如,头巾、帽、手套、绵袍、绵绔、裙、衣、鞋、袜、衾、紟等。

有一些楚人的衣服样式一直流传到秦汉时期,可见楚人冬日御寒衣式颇受人喜欢。

图|楚人对龙对凤纹绵衣

楚人御寒的常用品种,属巾用的最频繁。

马山一号楚墓曾出土过一张头巾,呈梯形,夹层绢质。既可用于下葬时“幎目”,也可用作日常冬日外出御寒挡风。

除此之外,楚人越冬还会用到帽和绵袍。

比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袍,面料是浅黄绢刺绣,内絮丝绵。

此墓中还出土了3双麻鞋。鞋的表面是麻布,里层是草,鞋口和鞋帮都用的锦面,鞋底则用麻线编结。

皮手套是楚人典型的冬季服饰之一。

藤店一号楚墓就曾出土过一双皮手套,五指分开,用线缝合,皮质十分柔软。

二、冬日居于室内,古人也有妙招

除了食物和衣物保暖之外,古人还在住的方面颇为讲究。

比如,《楚辞》中曾记载“穾厦”一类的建筑,不仅有房屋装饰,还有墙体用料、地面等设施,都能保证房子在冬日的保暖性。

湖北老河口五座坟3号西汉墓,椁室就是模仿墓主生前住宅而形成的一座双层多室建筑。

图|老河口市墓葬挖掘

该建筑不仅有大门和楼台,还有楼梯和大厅。

穾厦中向阳的一间为温室,冬日时节人们可以在其中小憩。此外,楚人还在建筑中设有地室,兼得冬暖夏凉的优点。

一般来说,楚人在建造宫殿的时候会按照坐北朝南的走势。如此一来,便可以用日照进行取暖。

室内的土墙会用厚厚的土夯实,还会利用多层屋顶的设计。比如,楚故都纪南城内30号台上就有近1米后的灰白夯土墙。

楚人为了防寒、隔尘,还在屋顶设计了竹制顶棚或楼板。《招魂》中还提到了很多室内墙面装饰,也能为楚人抵御冬日寒冷起到保暖的作用。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候,人们在冬季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器具烤火。

除了用木柴烤火之外,人们还会利用柴炭烤火的方式。

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会利用木柴烤火取暖,而上层贵族或统治阶级则会利用柴炭烤火的方式。

天星观二号楚墓就曾出土过炉、漏铲和碳篓等铜制取暖用具。以漏铲为例,这是楚人在生火取暖时常用的除炭渣的工具。

图|碳篓

除了建筑能保暖之外,楚人在就寝时也十分注意保暖御寒。

比如,楚人会在地板上设置木床和卧具。用木床可以隔绝地气,进一步防止湿气渗入体内。

包山二号楚墓就曾出土过1件木折叠床,在床上还有几床草席,上面还有一床已经腐败的丝绵被。

除此之外,楚人睡觉的时候还会使用竹枕。枕头内外两侧都有锦缘,里面还有绢。马山一号楚墓就曾出土过1件竹枕,上面还镶有舞人动物纹锦。

在这座楚墓之中,还曾出土过3件凹口衾。

所谓凹口衾,就是一种又长又大的“卫生被”。除了满足睡眠时的保暖作用之外,还能预防肩周炎的作用。

楚国贵族除了食用丝绵衾之外,还用到麻絮防寒保暖。

从楚人冬日御寒的面面俱到可见,古人冬日的生活比我们想象得更加细致和追求完美。

图|楚人被子

除此之外,古人取暖设施还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设施。

其中,火塘是最古老的一种取暖方式。

从半坡和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原始房屋中在门口附近设有灶炕。这样一来,既能做饭又能取暖。

此外,考古工作者曾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

其中,两座壁炉用于浴室采暖。

还有一处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膛呈覆瓮形,炉顶呈“入”字形,可产生较大的散热面积。

秦长乐宫遗址中也曾发现类似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再包于墙内,与灶相通,可用来取暖。

到了汉代,汉武帝还建过温室殿。

《西京杂记》曾记载:

“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此外,汉代还有椒房殿。

《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图|椒房殿示意图

三、贵族和黎民百姓,取暖方式各不同

到了唐朝时期,为了抵御冬日严寒,无论士庶都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

即便如此,贵族和平民的取暖方式也各有不同。

《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了帝王和贵族冬日的取暖方式: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此外,“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

对于上层阶级来说,即便是寒风料峭的冬日,屋内依然温暖如春。如果去外面欣赏风景,他们还能穿上狐裘或者貂裘保暖。

反观晚唐时期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能用泥盆烧火做饭取暖。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只能“手脚生皴”,在寒冷冬日痛苦煎熬。

图|手炉

根据《盐铁论》和《东观汉记》等史料记载,汉代盛世时,关中地区的普通老百姓住得房子都是用木板搭建的,黄河中游地区的人更是结草为庐。

如果赶上北风怒号,住在屋里的人真的会冻得瑟瑟发抖。

对于富裕人家来说,即使没有棉被,还可以用绫罗绸缎填充丝绵御寒。而普通人家只能用葛麻填充芦花、柳絮或者茅草。

同样是被子,但是御寒效果可谓天差地别。

对于上层阶级来说,一件兽皮棉衣或者是取暖的“汤婆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御寒保暖的器具真的消费不起。

图|白居易

要知道,宋代时期汴京城一秤木炭的价格就要二百文,而同样的价钱能买六斗大米。

如此一来,真的就能理解白居易笔下卖炭翁的辛酸。

结语

直到元朝年间,棉花终于开始大规模种植。

到了明朝,帝王更是用强制手段普及种棉花。朱元璋下令,凡是有地的自耕农,必须留一块地种棉花。

若农民不会种,官府还会派专人指导种植。如果有农民违反规定不种棉花,还要面临牢狱之灾。如果种好了,还会有税收奖励。

就这样,明朝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将棉花普及到全国各地。

从前甚为奢侈的棉衣和棉被,也终于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中。

到了明朝末年,官府仅向菲律宾一国就出口上万匹棉花。到了清朝时期,每年向沙俄卖棉花的利润就高达一百多万卢布。

参考文献

《国语》

《开元天宝遗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501035.html

“宋朝以前没棉被,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佩服古人的取暖智慧” 的相关文章

孙绰: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以文才著称,尤工书法

孙绰: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以文才著称,尤工书法

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人。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是玄言诗派代表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生于会稽,博学善文,放旷山水,与高阳许询齐名,袭封长乐侯。起家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出任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晋哀帝时,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古代皇帝杀大臣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功高震主那么简单吗

古代皇帝杀大臣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功高震主那么简单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和功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真的是功高盖主?谁人不称朱元璋为一代英皇?可又有谁不诟病他对身边人痛下杀手的行为。世人当朱元璋好做背信弃义之事,但对有功之臣痛下杀手的绝不止他一人,雍正乃至李世民都曾对身边之人动了屠刀。这...

令狐楚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有哪些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令狐楚在政治与文学方面有哪些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悫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令狐楚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受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自此...

魏扶:唐宣宗时期宰相,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魏扶:唐宣宗时期宰相,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魏扶(约785年-850年7月14日),字相之,唐朝官员,唐初名相魏征四世孙,同州澄城(今陕西澄城北)人,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出身巨鹿魏氏,唐宣宗年间任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魏扶虽居高位,但作为唐朝官史的两唐书没有他的传,根据其家谱作传,其先...

古代皇帝占有欲都十分的强 成吉思汗为何喜欢把妃子赏赐给部下

古代皇帝占有欲都十分的强 成吉思汗为何喜欢把妃子赏赐给部下

还不知道:成吉思汗和妃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的占有欲都很强,为何成吉思汗却喜欢将妃子赏给部下?自古以来,皇帝对于自己的后宫可是十分看重,自己的妃子哪怕是传出一点点不好的传闻,都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但是在成吉思汗的眼里,他却反其道而行,把自己心爱的妃子送...

历史上王彦章的真实实力怎么样?有何作为?

历史上王彦章的真实实力怎么样?有何作为?

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大唐灭亡之后,中国的历史便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由梁王朱温在公元907年篡唐称帝。本就是各路王侯藩镇割据的时代,后梁的建立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纷争,期间难免会有艰巨战,而这时一位...

在古代皇帝为何会出现子嗣缺少的现象?

在古代皇帝为何会出现子嗣缺少的现象?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为了延续皇家血脉,继续皇族的统治,皇帝的后宫就会充实非常多的妃子,这就是俗称的“三宫六院”。娶这么多的妃子,就是为了诞生更多的子嗣,但在很多历史记载中发现,并不是每个嫔妃都能怀孕从而生下子嗣的,而在后宫...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康熙帝有哪些作为?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康熙帝有哪些作为?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

评论列表

BlueMoon
BlueMoon
2周前 (11-05)

从引言到结语,这篇关于我国棉花历史的文章让我深感震撼,它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寒冷的冬天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御寒保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取暖方式的差异和艰辛历程令人感慨万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穿上棉衣、盖上棉被都是奢望而对于上层阶级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种差距让人深思同时也更加敬佩那些不畏艰难努力改善生活的先驱们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