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东宫制度是什么?东宫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的“东宫制度”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东宫”,最初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而得名。后来则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但是“太子东宫”,绝不仅仅是太子居住的宫殿名字而已,实际上它还是一种制度的别称,即“东宫制度”。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我们本文就来给大家说一下!
东宫制度的起源
而关于东宫制度的起源,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在夏朝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之后,商周时代逐渐确立起了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最晚到春秋时代,东宫制度就已经完全形成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在先秦时代,皇帝制度尚未确立,为了保证皇位传承的东宫制度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了,在笔者看来,显然第二种说法更为合理一些,因为在先秦时代形成的关于王位传承的一些制度和原则,虽然具备了东宫制度的某些特点,但还不能算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东宫制度。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正式称为“皇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秦始皇本人却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在世之时厌恶他人谈论生死,因而在生前并没有预立太子。
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等人联合,立胡亥为帝,不过秦二世的暴政使得秦朝只传二世便灭亡了。秦朝也因秦始皇的原因和国祚短促,并没有建立起东宫制度,但是在后世太子的一些属官在此时已经出现,比如“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东宫制度的发展
到了汉朝时期,在东宫制度方面,继承先秦和秦朝的一些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的一套专有的东宫制度系统。汉代东宫的官职主要可分为两大系统:即太子太傅、少傅和东宫詹事,“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汉书》)
二者互不统属,各司其职。根据东汉时应劭的注解,“詹,省也,给也”。简言之,所谓“詹事”实际上就是省视和供给皇太子、皇后之所需,职权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大。王莽时期和东汉时期,又分别对东宫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加强了对东宫官的管理和调度。
所以我们能看到,自商周到汉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东宫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汉代东宫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帝王接班人,这种格局的设置也为后世的东宫制度奠定了基本的范式。
东宫制度真正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而由盛转衰则是在隋唐时期。因为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时代,各项制度都趋于成熟。但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因此在后来的数次政变中,太子因处于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废立之事常有发生。
到了唐朝后期,连皇帝的废立都受制于宦官,东宫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
东宫官制
通过上面的讲解,想必大家对东宫制度的成立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了解完这些以后,我们便正式来讲解一下“东宫官制”。
我们知道,为了能够很好的教育和辅佐太子,实现皇权的平稳传承,封建帝王依据现实的需要,以太子为核心,设置了一系列的职官,由这些官制即人员组成的官僚集团就被称为“东宫官”,而这一制度便是“东宫官制”。
关于东宫官制,每个朝代皆有不同,但也有其相似之处,我们本文只以明朝的东宫官制来进行讲解。
有明一代,除了“东宫六傅”之外,东宫的教辅机构共有四个,即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各衙门各有印信,皆为东宫官职。
所谓“东宫六傅”,指的是辅导太子的主要官职,由“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组成。
其中三师官阶为从一品,三少官阶为正二品,前者的职责是“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后者的职责是“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当然了,这些虽然都是东宫大臣,但是其人数并不固定,也不专门授予某人。
此外,由于东宫六傅基本与东宫教辅无涉,于是“詹事府”就担负起辅导东宫的实际责任。
至于左、右春坊,原本是以文化殿东西两庑为衙署,司经局的位置在东宫左边,后来因为地处宫禁要地,因此在宪宗朝与詹事府合署一处。其主要也是辅佐太子!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东宫官的职责,笔者将其统计在表中:
此表根据《明史》、《翰林记》等所列
此表根据《明史》、《翰林记》等所列
总结
因此总的来看,明代东宫的职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唐宋的旧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当朝的特点。虽然设置了东宫六傅与詹事府两大体系,但实际教辅皇储的任务主要由詹事府承担!
所以说太子东宫是一个微缩的朝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