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燕云十六州”具体指哪些地区?燕云十六州历史介绍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或燕云之地,古代地理名词,即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蓟节度使所辖的燕、蓟等十一州,与河东节度使所辖的云、蔚等五州。
幽州为汉朝时北京名称,燕云一名见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自秦汉以来,此地区自古为汉族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历朝皆派有重兵驻守。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于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做为回报,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间数个王朝都未能将燕云十六州完全收复(期间瀛、莫于后周时被收复),持续近二百年。[1]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汉地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
范围
燕幽蓟节度使辖区
幽州(或作燕州):今北京 蓟州:今天津蓟州 顺州:今北京顺义 檀州:今北京密云 儒州:今北京延庆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河东节度使辖区
云州:今山西大同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历史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李从珂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以后,汉族王朝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契丹人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在契丹统治之下,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王朝世宗柴荣率军攻辽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河北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又称雄县,今雄安新区所在地)、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崩于东京(今河南开封)。[1]
宋
宋朝开国后,北宋面对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朝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太宗中箭逃走。之后北宋一直未能收复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至此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契丹建立的辽后,金归还燕云十六州。于是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注 1]、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注 2]宋王朝。
完颜阿骨打死后,宋趁机策反平州留守张觉,派谭稹为两河燕云府宣抚使索要九州,得朔、应、蔚三州投降,金也将朔州、武州按约割让给宋。但金立即袭破平州并指使西夏袭击朔、武,但被谭稹击退,金朝随即施压宋朝罢免谭稹,在接任的童贯继续索要九州时,金帝国以张觉事变为籍口派兵攻击宋朝。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攻占宋朝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大举南下,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宋徽宗、宋钦宗),史称靖康之难即岳飞《满江红》诗词里的靖康耻,宋金之战由此开始。宋朝亦被迫南迁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1153年金帝完颜亮把幽州变为金中都,改名燕京并定为金之首都。
元
主条目:元朝
1213年,燕云十六州又被蒙古占领。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二年后(1215年),中都为蒙古帝国占领,金国南迁开封(北宋故都),疆土仅剩黄河南北之地,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增国号大元,国号大蒙古兀鲁思改为大元大蒙古兀鲁思,但蒙语称呼不变[2],1272年忽必烈将金中都改名大都(今北京市)并定都于此,七年后,南宋亦为元朝所灭。[1]
明
主条目: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明朝重新收复燕云十六州。[1]
注释
^即幽州,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析津府,作为辽陪都,1012年改号燕京。 ^其中景州(今河北遵化,此为金之景州,并非宋之同名景州,宋之景州在今衡水市景县)虽在长城之内,但并不属于石敬瑭割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之一。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是辽统和七年(989年)夺自宋(《辽史地理志四》: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阳军。),也不算作十六州之一。莫、瀛两州早已收复,为北宋河间府所治。这样一来,山西、河北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内的燕、涿、檀、顺、蓟、莫、瀛七州都已经归还宋,而太行山以外的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云九州当时辽金尚在争夺,金太祖尚无法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