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孙子兵法分析,郤至看出了楚国的哪六个弱点?
说到郤至,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我们古代时期,不管大大小小的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建筑工事,做这些东西就是防止敌人来犯。且也是为了防止敌人突袭的时候,不会一下子就打到自己的面前让自己没有反应的机会。那么在这些战争中如何有效地保证自己的实力,和预测敌人来犯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在我们《孙子兵法》当中的行军篇中,就能通过观察敌方的一些细节来发现敌方的意图。在原文中就有这么一段话:“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有在加紧战备的时候,是准备进攻的。措辞强硬而军队做出前进姿势的,是准备撤退的。敌人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却来讲和的,肯定是有阴谋的。敌人急速奔跑且并派兵列阵的,是要跟我军决战的。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在引诱我军的。敌人气势汹汹跟我军对阵,却不交锋也不撤退的,必须要谨慎地观察敌方的企图。
从这一点就可以展现出,在战争中,对于敌人意图的判断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细心地去观察,且通过一些细小的变化去揣摩敌人的战略部署和军情。且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通过,敌人的一举一动,和做事的方式行为去猜测的,这些都在文中有详细的解释。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当地人有这些举动措施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够之一时间去发现察觉。如果后知后觉的话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了,所以在战争中一定要细心去观察,只有这样子,你才能拥有更大的把握去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在公元前575年的时候,晋厉公就联合齐、宋、鲁、卫四国攻打郑国,当时的楚国是郑国的盟友,就立即出兵援助郑国了。这俩双方的军队就在鄢陵相遇,当时的楚郑联军有九万多人,晋军只有五万余人,当时齐、宋、鲁、卫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战场。这时候楚王见到自己人多势众,就想着趁机先击败晋军,因此下令让大军在晋军营地附近开始排列阵势。这是的晋厉公就率领大将登上高地,观察楚军的列队阵势,并研究决战计划。晋将大多数决定,还是先防守好,等待自己的友军到来,在跟楚军决战。但这时候新军副将郤至就看出了敌军的六个弱点,说到我们立即出击定能获胜。
随后就说:之一,楚军的人数不少,但是老兵多,根本没什么战斗力,第二,郑国的军队,现在都没有列成像样的阵势,说明缺乏训练。第三,两军都在喧闹不止,没有一点临战紧张的气氛,第四,据我所知,楚郑两军协调不好,就是楚军内部出了矛盾。第五,楚军士气低落。第六,楚军的将领赏罚不明,治军不严,因此军心浮动,士兵战斗肯定不会以死相拼。晋厉宫和众将领都觉得十分有理。且这时候,将军苗贲皇就说了,楚军的精锐都在左右两军中,重要我们攻打左右两军,在合力攻打中军,楚军必败。原来这位将军之前是楚国人,所以知道楚军的一些阵势分布。
随后的晋厉公便开始攻打楚军两边的部队了,但战车却陷入了沼泽地动弹不得,楚军看中晋厉公动弹不得便率领一众人马赶来,想要活捉晋厉公。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晋国将魏发现了楚军的意图,一箭就射去,正中楚王的左眼,楚军看见楚王负伤军心浮动。这时候晋厉公从沼泽地挣扎出来,便想着楚军杀去。楚军阵势大乱,纷纷后撤,一直退到颍水,晋厉公这才停止。随后就班师回城了。回城后,晋厉公论功行赏,随后在鄢陵连饮三日后凯旋而归。
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郤至就是很好的观察到了楚军的弱点,在众人多想要防守等待敌军的时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析出了六个楚军的弱点。随后晋厉也听取了郤至的意见,这场战役中才能获胜。要是自己一直防守的话可能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当下的情况来做出分析,从而把自己被动的处境,转化为主动的处境,这样子在战役中,获胜的机会就很大了。
其实孙子所说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能遇见,怕就怕你不会分析战局从而做出针对,也怕有人给你分析好了战局,你不听取意见,要是这样的话,你只能是被攻打的一方,且被攻打时间久了自己就会产生怒气反击,随即就会导致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这点在《孙子兵法》这本书中是万万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