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图解(20张)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风俗民俗
一、放灯(唐)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放禁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 *** ,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二、蚕卜(宋)
宋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三、打灰堆(宋)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四、走百病上城头(明)
走百病是指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登城头、壮脚力的习俗。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五、猜灯谜(清)
好谜者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六、请紫姑神(清)
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七、结羊肠(元)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八、走百病摸门钉(清)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很多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九、送穷(唐)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十、春社(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十一、迎富(宋)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十二、踏青(周-郑国)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 *** ,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 *** ,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十三、流觞赋诗(晋)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序》。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十四、踏青(北朝)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宋代在清明时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十五、内宴冷餐(唐)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十六、担酒上坟(宋)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十七、斗草(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十八、斗百草(明)
斗百草源于周代, 一种游戏,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有文斗和武斗两种 *** 。。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如车前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后再拉,断者输。文斗,即各自把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一直斗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大都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报到最后成为赢家。苏东坡有一句诗:寻芒空茂林,斗草得幽兰。可见,玩者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寻遍山川草野的。斗百草以后演变出专属妇女的斗花比赛。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民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区流传。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 *** 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十九、祭扫(唐)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二十、走马射箭(唐)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