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共读《西厢》这段情节该如何理解?
春天的来临,给大观园带来了生机,也给宝玉和大观园女儿带来了萌动的春情,惹起了他们一腔的怀春情愫。
宝玉首先感受到这种春情的萌动,他“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熳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倒是他的贴身小厮茗烟看出了他的心事,便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些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无人时自己偷看。
这日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即《西厢记》,又名《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从头细玩。不料黛玉走来,宝玉慌的藏之不迭,只好说出实情:“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果然“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笑道:“果然有趣。”
情痴的宝玉却不了解像黛玉这样的少女的心思,只管自己“胡说”起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不料黛玉听了,“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幸亏宝玉几句讨饶的笑话,说的黛玉“嗤”的一声笑了,这才了结。
这里,小说通过宝黛二人阅读《西厢记》时的感受和对话,揭示了他俩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爱慕之情。宝黛双方都十分喜欢这部作品,一个称赞“真真这是好书”,一个“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一个会“过目成诵”,一个能“一目十行”,这说明他俩在不满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方面是和《西厢记》里的男女主人公相一致的,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为宝黛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但宝黛二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却不是一致的,宝玉本就有傻气和痴病,他最不善于控制和压抑自己的感情,于是一下子便脱口而出,借《西厢记》里的两句词巧妙地暗示了他对黛玉的爱慕之心,虽是嬉语,却是真情。而黛玉听了,登时恼怒异常,一方面吓唬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当宝玉向她告饶时,她也借用《西厢记》里的台词,嘲笑宝玉“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这一恼一嬉,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形式,却是黛玉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
作为宝黛读曲的余波,还有黛玉听曲一段精彩描写。那是在宝玉被袭人叫去后,自己闷闷回房的路上,偶然两句《牡丹亭》的唱词吹到她耳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见“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有词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里,作者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态,虽然只有淡淡的几笔,但却是很有层次的,也是恰到好处的。从黛玉最初“十分感慨缠绵”,到继而“不觉点头自叹”,再到“不觉心动神摇”,接着“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最后“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黛玉的内心感受写得极其细腻感人,可以说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的神来之笔。同时,黛玉听曲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反应,也相当典型地概括了文艺欣赏的一般过程,特别是文艺欣赏过程中人的感情活动及其变化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有关这一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可说是一篇精彩而形象的艺术欣赏论,因而它每每被论者在谈及文艺欣赏时所引用。
本章也是《红楼梦》里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之一,宝玉读曲时,坐在沁芳桥边桃花底下一块山石上,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树头上的桃花,还有吹落下来的“满身满书满地”的桃花花瓣,衬上读曲的宝玉(当然还有黛玉),这是一幅多么绚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