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欣赏三国里的哪一位谋士
*** 最欣赏的一位三国谋士刘晔 20世纪50年代后期, *** 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 *** 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 ***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 *** 的高度赞扬。
1966年3月, *** 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为曹操不重用刘晔鸣不平。 说起曹营的谋臣,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说出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会提及刘晔。我想这也难怪,毕竟一部宏大的《三国演义》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是翻翻《三国志》我发现,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个儿认为,他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
《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在旁人看来身为帝王之后,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不然刘备也不会到处宣扬了。可是在我看来,刘晔之所以怀有佐世之才而未建佐世之功,其根源恰恰是这个帝王之后的出身。 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采纳,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
聊陈诸事于下: 1,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
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2,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后果失汉中,还折了夏侯渊。
3,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公元220年(延安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4,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情如父子,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
孙权,发动夷陵之战。
5,刘备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
6,(曹丕讨伐孙权)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以上都是引自《三国志》里的故事,网友们看看,见机料敌,仿佛神算。倘使曹氏能用之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其功绩岂能在他们之下,即使吴、蜀也不难平定啊。然而曹氏除了在山贼时采纳他的意见之外,几乎从来不曾见用。
与曹氏用人唯才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何呢?本人曾翻查过一些资料,觉得唯一的理由就是什么 出身不好,偏偏是帝王之后。不然连贾诩这种屡次与曹氏作对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刘晔为什么不行?? 曹氏性忌多疑是出了名的,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魏书十二》)对于本势力内心向汉室(之所以加引号,乃是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更是极其残酷的,董承等图谋恢复汉室的人被诛灭九族且不说,光看看荀彧,崔琰即可窥见一斑。
曹操晋位魏公之时,荀彧以为太祖(即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结果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以为不助己,导致荀彧忧郁而死;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崔琰说了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而被诛。曹操如此,曹丕亦复如是。
刘晔好歹是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比之荀彧,崔琰诸人,他与汉室的关系近得多了,曹氏又岂能不疑,岂能不防备!!刘晔也许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朝廷中略不交接时人。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心里很明白曹魏代汉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他也没有身为汉室支叶当为汉室尽忠的打算,至于他想过没有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不是你没打算就行了,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一摆出来,虽然没有刘备那么恐怖,恐怕也要吓着几个人吧(何况曹氏还有点神经质呢)。 惜哉子扬,空怀佐世之才;憾矣子扬,未建佐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