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诗《夜》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表达了对故国长安的无限思念。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此秋夜思家而作也。上四言景,下四言情。天高水清,正可出峡,而山阁孤栖,忽觉旅魂惊起。帆宿水中,杵鸣山上,两句分承。灯散几处,故曰疏。杵皆对敲,故曰双。自南而望北,故见银汉遥接于凤城。
【原文】
夜
露下天高秋水清①,空山独夜旅魂惊②。
疏灯自照孤帆宿③,新月犹悬双杵鸣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⑤。
步檐倚仗看牛斗⑥,银汉遥应接凤城⑦。
【注释】
①江淹《别赋》:露下地而腾文。《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寞兮收潦而水清。
②王粲《七哀》:独夜不成寐。崔融诗: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
③《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朱超道诗:孤帆渐逼天。
④杨慎曰:《字林》:直春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尝见六朝入画捣衣图,其制如此。谢惠连诗:楹长杵声哀。
⑤陆厥诗:雁返无南书。
⑥杨慎曰:《楚辞大招》:曲屋步櫩。注:曲屋,周阁也。步櫩,长砌也。相如赋:步櫩周流,长途中宿。櫩,即古檐字。陆陲《钟山寺》诗:步檐时中宿,飞阶或上征。沈氏满愿诗:步檐随新月,挑灯惜落花。杜盖袭用之。顾注:古者,六尺曰步,今之廊檐,大率广六尺。
⑦【邵注】牛斗二星,在银汉边。《河图括地象》:河精,上为天汉,亦曰银汉。戴暠诗:黑龙过饮渭,丹凤俯临城。赵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杜诗详注》:诗云南菊再逢,是合云安夔州为两秋,故知属大历元年西阁作。又云新月犹悬,盖元年九月初矣。
【赏析】
开头两句写景点题,写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环境。之一句点明季节、景物,第二句写出时间、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气氛的幽静。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不断流淌。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详。然而这寂静幽美的境界,却触拨了游子的心弦,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夜景: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两句写景和上联结合,增加了画面的优美。在这幅画面中,高天是深蓝的,疏灯是飘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渔火、山峰,相互辉映,在这优美的画面之外,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这岂能不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呢?
五、六两句由写景转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诗人从成都东下至今已近两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从成都携家东下的,但秋天到达云安之后,因肺病、风痹等病复发,只得留下养病,次年夏初才抵达夔州。秋天,又从山腰客堂迁居西阁,因此说南菊再逢。此时诗人除了肺病和风湿痹症以外,还患有糖尿病,所以说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划出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处境和心情。因为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乡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两句由个人的身世遭遇写到对故乡的思念。上句写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写由银河想到长安,表明思念故乡的心情。步檐与西阁照应,倚杖与人卧病照应。牛斗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由牛斗而到银汉,由银汉而到凤城,一层一层地表现出了诗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国的过程。诗人对故国长安的无限思念就蕴含在这伫立步檐倚杖远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