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刘禹锡唐诗《金陵怀古》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06)631

【作品介绍】

《金陵怀古》是中国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前半部分写所见之景,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半部分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原文】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⑴,日斜征虏亭⑵。

蔡洲新草绿⑶,幕府旧烟青⑷。

兴废由人事⑸,山川空地形⑹。

*** 花一曲⑺,幽怨不堪听。

【注释】

⑴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

⑵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⑶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

⑷幕府:山名。

⑸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⑹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⑺ *** 花:即《玉树 *** 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白话译文】

春潮淹没了冶城旁的小洲,黄昏的太阳斜照着征虏亭。

蔡洲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草,幕府山上的烟云缭绕依旧。

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山川本身只是大地的形状。

与一曲《玉树 *** 花》啊,哀怨凄恻,实在不堪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大概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

【赏析】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 ***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 *** 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 *** 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进士,又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唐朝宗永贞元年,王叔文执政,他与柳宗元等皆参与其事,志在革新时弊。后王叔文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继转连、和等州刺史。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的诗,常借虫鸟以讽世。刘禹锡善于学习民歌。他的诗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沈德潜称七言绝句,中唐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堂诗别裁》)。为文长于说理,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有《刘梦得文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2545.html

“刘禹锡唐诗《金陵怀古》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的相关文章

水浒传中黄文炳是什么人?他与宋江之间有何恩怨?

水浒传中黄文炳是什么人?他与宋江之间有何恩怨?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黄文炳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在江州无为军担任通判,因为发现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句,就认为宋江写的是反诗,非要置其于死地。那黄文炳与宋江无冤无仇,为何非要害死宋江呢一,担任通判黄文炳是个读书人,但...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简介:著有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简介:著有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郭待举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郭待举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待举,唐朝许州颍川...

郭正一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郭正一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正一,字不详,定州...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休璟(627年-7...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

《客中行 / 客中作》

《客中行 /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 客中作》译文及注释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注释客中:指旅居他乡。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襄水上,...

评论列表

Bunny
Bunny
6分钟前

金陵怀古是一首富有历史沉淀和深刻哲理的诗歌,刘禹锡以独特的笔触,巧妙地借景抒情、咏史讽今的手法令人钦佩不已!首联描绘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的金陵遗址的独特感受;颔联用雄伟的山川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兴衰无常的主题思想转折处自然流畅地引出议论部分颈联动人心魄振聋发聩尾句巧妙地将亡国之音融入其中含蓄而意味深长整首诗饱含深情又充满智慧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旨和历史洞察能力评论者作为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学的人对此诗赞不绝口深感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