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是日常货币,数量众多,为何到了现代却全都消失不见了?
白银,在古代不仅仅用来打造首饰器皿,更是重要的流通货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这些白花花的银子,为何到了现代却都消失不见了?它们究竟去了哪里?
银子的货币史
银子,作为古代货币流通的历史,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
《史记·平淮书》曾提过:虞夏之钱,有黄、白、赤三种颜色,其中,白就是指的白银。
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始使用白银。在当时百姓的眼里,白银与珠玉龟贝一样,多用于 *** 器物配饰,价格十分昂贵,所以一般来说只有皇亲贵族,才用得起白银。
在中国货币史上,关于白银正式作为交易货币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始与邻国通商。
汉武帝又推行了币制改革,将银和锡铸造成白金,作为流通货币来用,白金的形状和图腾不同,价格也就不同。
不过由于白金的主要成分是银和锡,但 银的价格比锡的价格贵了数倍不止,所以很多人就动了歪脑筋,在两者的分量上做文章。
这就导致了民间私铸劣质货币的风气盛行,白金大大贬值,如此一来,白金只被汉朝当成货币,流通了一两年就废止了,之后的大汉王朝,还是继续用回了铜钱。
宋朝的时候,社会商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商业的发展必然推动货币的发展。
那时候无论是百姓的小生意还是商贾的大生意,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钱财交易。可铜钱太重,面额还小,十分不方便,所以白银逐渐成为了市面上的流通货币,一两白银可换一千文铜钱,大大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
不过,当时矿石的开采技术还很落后,银的产量很低,所以银这种大面额的货币,在百姓中使用的不多,一般巨商之间的交易,才会用上白银。
到了元朝,朝廷就改用白银作为价值尺度,铸造出了很多银锭流通于市面之上,因此从元代开始,百姓们就有使用金银作为货币的习惯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提升,白银的地位一直不断上升,直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统治者对元代的银锭进行改造,形成了明代的银元宝,银元宝面额很大,一锭元宝价值50两,小的也有20两。
不过,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这么大面额的银子,所以会为了花销将银元宝剪成需要的重量,也就是碎银了。
而到了清朝,各省的田赋征收都开始使用白银,国库中白银占比极高。因此,银作为主力军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货币的龙头老大。
据记载,清朝时期我国的白银持有量,达到了世界之一,占据了世界白银重量的二分之一,光是乾隆时期,国库中白银高达了将近7380万两。
消失的白银
说来也很讽刺,古代中国的白银含量,还有一部分是从西方流通过来的。
那时候中国国力强盛,西方各国只能通过交易和进贡的方式,与中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就送来了大把大把的白银。
但与此同时,造成白银消失的罪魁祸首也是西方各国。清末晚期,西方各国带着大炮,拿着枪支,强行打开了清朝的国门,清 *** 腐败无能,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来维持片刻的安宁。
在清 *** 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量的白银从我国流失到海外。据记载,光是清朝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就赔偿了高达9.8亿的白银。
这些被赔偿出去的白银,可以说是搜刮了整个天下才得来的,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白银几乎被消耗殆尽。
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 *** 逃到台湾省时,带走了中国剩余的那些白银,导致了大陆白银存量锐减。
所以,古代的白银到了现在几乎已经看不见了。不过银作为货币,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作为装饰物,却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因此,银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我们不常注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