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食,妙不可言
在吃上有“美”的要求,可能是我们的独一份。
什么季节吃什么,什么景色配什么食物,穷困时吃,得意时吃,不管什么时刻,桌案都要有美食的一席之地。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就像是和古人的一场对话,让人流连忘返。
时值春天,刚过立春,大家都啃萝卜,叫做“咬春”。食春饼,摆合菜,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餐桌开始有了鲜艳欲滴的绿色。而时间往前推,明廷过年时过年要吃果子,除此之外还要嚼gui。明朝有风俗,称驴子是gui,大概是觉得吃了一年就平安顺遂,去除晦气。但是时至今日,咬春我们知道,但是过年期间的一些习俗,却是知道的不多了。这是一种遗憾,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拾起的旧时回忆。
提起袁枚,应该都能知道《随园食单》,但是如果看了他对于“火锅”的态度,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相同。“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不同的食材“一例以火逼之”,味道不行。但是在现在,火锅可以说既适合三五好友闲暇之余来个聚会,也适合家中进行美味又迅速的一餐--毕竟厨艺难以拿得出手的前提下,只需要洗洗切切,剩下的味道可以借于底料和蘸料之手的情况下,也让我们对厨房不再敬而远之。以我的经验来看,下厨房只有成功的之一次,和以后的无数次。
对于烹饪手法,古人也不逊于现代人。夏天到了,没有人可以拒绝烧烤。古代的烤称作“炙”,食材也不少。除了肉之外,鱼也在菜单上。鱼炙,专诸,吴王僚,又是一个典故。可能作为王侯也是要专心品尝美食的,又或许总是设防的人生很累,称孤道寡的人也需要放松。
春秋五霸里,楚庄王从名字上就显得独树一帜。蛮夷之地的印象可以说深入人心。但是从屈原的《招魂》里的描写可以看到,楚人的食谱可以称得上华丽:炖的烂香的蹄筋,调和好味道的羹汤,清炖的羊羔还配上甘蔗糖浆……常见的不常见的,都从桌上来到了笔下,成了烟火人间的生活。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肥牛和羊羔肉在一锅里涮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吃牛的频率可是大大少于羊--牛是耕耘的主力军。吃牛肉并不是完全不能,但是情况少,且特殊。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可能很难注意到这点。
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从茹毛饮血,到一日三餐,饮食是我们的日常,也是美好的回忆 *** 体。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可能忘记风景,忘记这一路的遭遇,但是吃过的食物却很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