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也要下地种田?
近期,十个年轻人组成的种田小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之外的诗和远方。虽然现在随着科技发展,种地并非大部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发祥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而言,孩童时期我们便能在各种文字上读到“种田”这事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多少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如雷贯耳的称号也是现代人的美谈。
不论是古代的诗歌,还是现代的报道,都说明了“种田”这件事,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事。
顾绣《渔樵耕读图轴》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能够成为农业大国,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不无关系。清朝虽然是从马背上夺得的天下,但入主中原后依然保留了重视农桑的传统,每年春天,皇帝都会亲自率领人员下田耕地,给天下人打样,今天小学士便对皇帝“亲耕”这一传统进行简要介绍。
“重农田舍熟,省事世情生”。重农是中国古代的一贯政策,为了巩固这一政策,中国历代统治者往往也会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清朝也不例外。
而这一实践,往往体现在更高统治者的“亲耕”上。
天子亲耕,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一行为,是天子为了向神明表达诚意,以祈祷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的象征性表示。此后历代都延续了这一行为,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礼仪化。
清人绘《皇帝祭先农坛》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皇帝中,要数康雍乾三代最为重农,康熙皇帝甚至亲自进行过水稻种植实验;而清朝亲耕次数最多的皇帝则是乾隆,在位期间共亲耕二十九次,退位后也数次命儿子嘉庆皇帝举办耕礼。
历代皇帝亲耕的吉日,往往选择在仲春或者季春的吉亥之日(吉亥:占卜结果为吉的亥日),大概在惊蛰这一节日之后。清代则规定,礼部需要提前一个月测算好亲耕的吉日,并向皇帝请示。
清人绘《皇帝祭先农坛》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不仅亲耕的时间有讲究,陪皇帝下地的随行人员也有讲究,普通官员根本没有陪同资格,只有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才能下地。
这些核心人物还分为三公五推者和九卿九推者,这一讲究由《礼记》规定。前者一共三人,要推农具五下,后者一共九人,推农具九下,而天子只需要推农具三下。
比如雍正十一年三月十一日的皇帝亲耕,陪皇帝行礼的人员中,三公包括和硕显亲王、和硕庄亲王、和硕裕亲王三人,九卿则包括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九人。人虽不多,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共同组成了阵容豪华的“种地天团”。
春来物始,上天以各种征候启示万物复苏之迹,天子则承天之意,顺民之心,亲耕籍田,祈天之佑。这份诚意延续到了今天,也会延续到我们的饭桌上。
参考文献:
[1]董纪平.北京先农坛与皇帝亲耕[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 上).紫禁城出版社,2007:9.
[2]田子.春风拂过紫禁城——农桑篇[J].百科知识,2020,No.773(05):48-51.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 *** ,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