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古代为什么守孝三年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28)350

父母过世后,子女守孝三年,是我们中国的古礼,虽然现在已经改变的很厉害了,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当时是极力主张维持孝道,遵从古礼的。《论语,阳货》里有一段孔子和学生宰予的对话,对孝的道理讲的非常透彻,我们先看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予就是成语“朽木不可雕也”典故里的孔子那个爱睡觉的学生,现在他跟老师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古代,父母死了,子女要守孝三年,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也不管官做的多大,一旦父母去世,你不马上请假回家守孝,那就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弹劾你,处分很严重,甚至朝廷永不录用。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的,假如两国正在打仗,前线的武将父母去世了,还是要请假还乡,但皇帝可以下诏书,让他移孝作忠,予以挽留,这才可以不回乡,所以古人经常说“忠孝不能两全”,所以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古人打仗的时候,经常有人戴孝上阵,那就是说明这个人不可缺少,是皇上特意挽留的。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结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这种古礼,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

宰予现在就提出来问题问老师,这个守孝三年的古礼,从上古到现在,已经很古老了。一个人三年什么都不能干,结果礼了、乐了等等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了,钻燧改火,时代也变了,我觉得守孝一年就够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吃喝享受,穿好的玩好的,你觉得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呀!孔子说,你要心安,那你就照你说的办吧!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去吧!丧礼是要靠发心的,而不是靠法律规定。你也不必提倡改为一年,你愿意别人还不愿意改呢,都是个人自己的事你就别管了。宰予就出去了。

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学生们,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内心忧愁思念,饭都吃不下去,听音乐都没意思,睡觉都睡不香,所以三年没有礼乐。宰予这小子,竟然说自己心安!真的是太没有良心了。

然后孔子就开始讲守孝三年的道理了。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独自走路,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时候,对孩子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再别说后来还要再养育你二十来年。就算是朋友,他们照顾了你三年,他们死后,这个恩情你能不应该还吗?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对父母开始养育我们三年的一点点回报。

现在宰予说三年之丧改为一年,那么我们父母抚养我们的时候,也改为一年行不行?生下来养一年就不管了,你能活下来吗?别说三年了,事实上父母的慈爱并不止于此,孩子三岁以后,一般还要照料到二十多岁,你说这个恩情,守孝一年,你还有良心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501787.html

“古代为什么守孝三年”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