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悲情外交家许景澄大人,把朝廷的银子还了再赴死不迟
据说,在哈尔滨曾经有一条街叫许公路,在一曼街与景阳街交汇的三角地带,曾经树立过一座俄式四棱尖桩锥型体纪念碑,名叫许公纪念碑。对这些离我们稍远的历史遗迹,包括哈尔滨民众在内,怕是记忆中早已消失殆尽,这许公是何人,无人能记起了。
这里纪念的许公叫许景澄,这碑是当时中东铁路公司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他不仅是位同哈尔滨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和纪念的人物,他身上有着高洁的人品,是我们现代人不能丢失的。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字竹筠,同治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曾留学过德国学过舰船驾驶等专业,学成归国后得到清廷的赏识,以后出任过法、俄、德、奥、荷五国的大使,被清 *** 授过光禄寺卿及补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京师大学堂练习等职。
他在任驻俄公使期间,刻苦研究写出了《外国师船表》 建议清 *** 加强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攻战我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代表,据理力争,还撰写《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区考证》诣文,作为同俄国外交斗争的依据,上述照会后来还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文件》。他后来担任中东铁路的首任总办,为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权益进行过不屈的抗争。
甲午战后,国力衰竭,清 *** 决定结一强援而立,因而“联俄拒日”的外交方针由此而生。然而许景澄对沙俄的凶恶本性早有认识,并预见三国还辽以后,“俄人怀自便之谋,德人挟责报之意,从此事更多矣。” 不出所料,俄德充当了瓜分中国的先锋,先是俄国打着共同御日的旗号,向中国提出将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吉林、黑龙江的“借地筑路”计划,后来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又进一步租借旅顺、大连,把东北作为势力范围。这些要求虽均受到许景澄的 *** ,但由于上峰李鸿章的同意,而违心签约。他深深痛惜于早年“外交救国”理想的破灭,于1898年请病假离职回国。
许景澄回到久别的故土嘉兴,原想好好在家休息养老,不料朝廷又立即将他召至北京,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左侍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督办全国铁路。
要说他在所职任上做了哪些值得纪念的事,那可就多多,但说这些可能稍显枯燥,之所以今天要写这许景澄,是他作为被称“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在被杀之前,做了一件令人景仰之事。
庚子之祸大家都知道是指义和团运动引起八国联军进京,后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在当慈禧准备同十一国宣战之前,作为朝廷比较清醒的几位大臣,力阻慈禧这一疯狂的举动,这其中就包括许景澄,于是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等五大臣同时被慈禧处斩。
当得知朝廷已下令将他处死之时,许景澄没有选择如后来康有为那样的逃跑,他冷静地去了俄国银行,将存在里面的朝廷为修建中东铁路的四十万两白银取出,归还国库,然后慷慨赴死。因为这笔巨款是他经手办理的,他担心他死后,这俄国佬赖账,如果真那样的话,这笔钱很可能将不复归清廷所有了。
主战主和,历来是历代朝廷在对待外来侵略的态度分水岭,但在道德高度上, 主战派一直就高居正义之阵地;而主和派从来就被当作胆小,懦弱,甚至是卖国的代名词。其实无论是当时的南宋还是明末崇祯,作为决策者都有主和之愿望,审时度势以求保全国势,并无不妥,但在舆论上却总是不能说出口,最终导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接造成亡国之恶果,作为清 *** 的更高决策者,慈禧应该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
但当时的慈禧老佛爷应该是疯了,完全不管不顾地一味排外,梦想着依靠一群乌合之众的义和团消灭所有的洋人,对所有进谏主和之人全部以投降卖国视之,严惩不贷,统统诛杀。
《辛丑条约》的内容我们大致都知道,它被视作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起点,但条约中有一条并不为人所知,那就是为被诛杀的五大臣 *** 。
条约的签订也经过一个很激烈的争论过程,除了赔款外,最初还有杀掉慈禧,让光绪给八国联军道歉,再有就是为主和派 *** 。结果前两条改为惩治主战派,将主战派定为“祸首”论罪。就这样,除了皇室几个成员被流放、永久拘禁或赐自尽,还有几个外省官员在当地被就地正法外,北京菜市口,126名在京的主战高官人头落地。
而对给主和派 *** 的问题,条约第二款特别注明,要求清廷给他们 *** ,此内容更先由外国公使提出来。清廷迫于压力,最终颁布上谕同意昭雪。
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被 *** ,这是中国的耻辱,也是这五位大臣的悲哀,他们对清廷,对中华民族来说,到底是忠还是奸,乃至反对慈禧与八国联军为敌是对还是错,题目太大,在此就不评说了。我只是按原样,将许景澄能作个大致介绍,就很不容易了哈。
许景澄曾任驻法、德、奥、荷、俄五国公使。是当时少有的,具备国际眼光的有识之士,他首先认为义和团攻击大使馆为不妥,有违国际法准则;对慈禧的对外宣战,他是极力反对。他上书慈禧太后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为此,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以“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罪将其处斩,于是,一位晚清杰出外交家的一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据说许景澄被杀时,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被斩,时年55岁。
忠奸我是说不清楚的,我实在是敬佩他在赴死之前,能将那一大笔巨款先归还朝廷,就这点来说,他是忠臣无疑。但这忠臣二字,却是在外国列强的干预下,硬性逼清廷给加封的,所以,又感觉这忠臣很是异样,我想,这也许就是现在很少有人写文涉及他的缘故吧。
前几年再次去杭州旅游时,又做了一下功课,从历史书上知道他是同袁昶和徐用仪三人,在西湖的孤山南麓葬在了一起,名为三忠祠。本来还想去看看,但网上查了半天也无结果,因为西湖的三忠一般是指岳飞、于谦和张苍水,而浙江三忠祠又是指定海抗英战争中阵亡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所以,带着一头的雾水,只好作罢。
哈尔滨的许公路早已不复存在,许公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也被拆掉。现在的许景澄早已被人遗忘,但我想,不管他是忠臣还是卖国的奸臣,就凭他赴死前,将那四十万两白银完归朝廷,我觉得他也是我们值得纪念和敬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