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他是唯一当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的战士,77岁被授予中校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22)610

前言

在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有一位头发花白,白须飘逸的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经打听才知道,老爷爷77岁了,不管是清军、北洋军还是国军、八路军,他都当了个遍。

他这次来,是因为他被授予了中校。这老爷子真是奇人也!老当益壮!他会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投身清军

老爷子在1878年出生于河北房山(今属北京),父母取名蒋顺发,后改为蒋维平。为躲避战乱,一家人逃离家乡,辗转来到石楼村。

虽家贫,父亲仍希望儿子能有读书的机会,常教导他要有志气,有所作为。父亲用多年来攒下的一点积蓄供蒋维平上学、念书。

但一家人都明白,上学不是长久之计,家中根本无力承担多年的学费。迫于生计,15岁的蒋维平到裁缝店做学徒。

有远大志向的蒋维平不甘心一辈子埋没于此,毅然投身当时李鸿章领导的淮军,他期待可以在军队中大施拳脚,有所成就。

但事与愿违,腐败的清 *** 已经病入膏肓,所谓的淮军不过是一盘散沙,军纪混乱、毫无战斗力可言。

在这里当兵的蒋维平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蒋维平心想与其在这里荒废青春,还不如去当学徒。他愤然离开清军,寻找其他的报国之路。

投身北洋军阀

晚清倒台以后,北洋军阀登上了历史舞台。蒋维平又萌生了参军之意,他期望这次的境况会有所好转。

他先后加入袁世凯的北洋军、段祺瑞的皖军,相比较于清军,北洋军还算略胜一筹。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蒋维平埋头苦干,奋勇当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当上了副团长。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手下待久了,蒋维平发现他们都是一丘之貉,自己换来换去,兜兜转转,又回到老地方了。

蒋维平虽已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但仍正义凛然,看到不平之事总要管一管。

蒋维平想必是积攒了很久的怨气,在一次上级团长欺男霸女、胡作非为之时,他挺身而出,一股脑的把团长打了个半死。结果就是,蒋维平被开除军籍。

自学医术

此时蒋维平已年过半百,他决定回到石楼村安稳度日,远离乌烟瘴气的军队。他在村里务农的同时,注意到很多生病的人根本无钱看病,更无处看病。

怀有仁慈之心的蒋维平决定自学中医,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竟学有所成。一开始,他给人家讲要怎样怎样做才能好得快,但他毕竟没有上过正规医学学校,大家还都是半信半疑的。

但当村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按照他说的去做时,还真的有效果。慢慢的,蒋维平的会看病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

很多人都来找他看病,但因为十分贫穷,掏不出多少钱,蒋维平决定从不收穷人的钱,免费看病、治病。

投身国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蒋维平再次产生了参军的念头,他要为了自己的祖国浴血杀敌,他要医治的是这个国家。

蒋维平投身到宋哲元的麾下,接下了保卫北平的任务。怎奈日军武器装备实力碾压我方,在敌人猛烈地进攻下,有太多的队友倒下了。

蒋维平看着阵地一点一点失守,他也无济于事,最终因敌我实力过于悬殊,北平沦陷。心灰意冷的宋哲元解散了部队,让大家各谋生路。

报国无门的蒋维平在那段时间里,愁眉不展,无计可施,他只好先回到家中,再做打算。

投身八路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8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进驻蒋维平所在的河北房山附近。蒋维平听说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是真正打日本鬼子的军队,这令他喜出望外。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朋友们,并表示他要去参军。但当时他已经是60的老人了,大家都担心他的身体,想让他在家中度过晚年。

蒋维平愤然道:“国家没了,还有家吗?敌人都打进来了,我还有一点用处,难倒让我坐视不管吗?别看我一把年纪了,身子骨硬朗着呢!”老头子倔起来谁也拦不住,一心要投八路军。

但当八路军看到已经花甲之年的蒋维平时,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面对八路军干部的担忧,蒋维平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抗日决心。

他说道:“尽管我年事已高,但我内心的抗战热情却丝毫未减。我深知行军打仗对身体的考验,但我相信我的意志和精神力量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他继续说道:“我愿意用我所能做的一切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保卫我们的家园。在这,我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与全体八路军战士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完成抗日战斗的使命。”

蒋维平的决心和热情使得八路军干部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与诚意,他们向上级领导报告了此事。

八路军司令员进一步了解了蒋维平的以往经历,以及他在队伍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最终,也被他的报国之心和奉献精神所感动,批准了他留在队伍里。

1938年,蒋维平加入中国 *** ,担任随行军医。不管前线的炮火有多猛烈,哪里有伤亡,他就去哪里,从不拖后退。

在1939年5月的上下细腰涧战役中,我军伤亡惨重,蒋维平七天七夜没合眼,救治了大量受伤人员。

蒋维平在延安时,为采集中药,跋山涉水、不畏艰险,配置丸、散、膏、丹等40余种,大大减轻了我军伤亡人员的伤势。

1943年,蒋维平带领一百多人开荒四百多亩,实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1946年,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他带领医护人员救治的人数高达1200余人。

蒋维平作为军队中的医疗守护神,为战士们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救治和精神支持。他的传奇事迹和仙风道骨的形象仍然在部队里广为流传,并被后人所景仰。

结语

蒋维平老爷子一生都在参军,一生都在报国。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这是对他行医救人的肯定,更是他的荣誉所归。

蒋维平老爷子是楷模,又是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6683.html

“他是唯一当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的战士,77岁被授予中校” 的相关文章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划水摸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徐庶,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中,他曾是刘备最早的谋士之一,刘备之所以能得到诸葛亮,也是源于徐庶的推荐。在书中,曹操担心他辅佐刘备,因而在程昱的建议下,将其母亲掳...

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马懿有异心吗?

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马懿有异心吗?

曹睿,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作为曹魏重臣,辅佐曹魏四代君主,功勋赫赫,但是,司马懿又有异志,而且老谋深算,阴险狡诈,最终,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大权,成为奸臣。那么,问题是,曹操都看出来司马...

符存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后唐做出了哪些贡献?

符存审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后唐做出了哪些贡献?

符存审,五代后唐名将,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符存审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九太保,在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对抗朱温、灭后梁的战斗中立了大功,不愧后唐名将。可符存审在死前一直想回洛阳见皇帝李存勖一面,但直到病死幽州也没能完成心愿。为何为后唐立下大功的符存审直到死也没能达成...

解缙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解缙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

历史上杨玉环与安禄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杨玉环与安禄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轶事,在当时的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记载安禄山和杨贵妃轶事的史料也非常多。其中有个最有代表性的轶事,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京城给安禄山过生日,当时就赐予了安禄山非常多丰盛...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作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鳌拜曾功高盖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鳌拜是大清三朝元老级人物,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后来的顺治,鳌拜都是一路“飘红”,尤其是到了顺治时期,更是风光无限,权倾朝野。顺治皇帝认为鳌拜是一个有用之人,所以在他之后,鳌拜便作为“四大辅...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的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调查组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