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六世 *** 死因之谜
在残酷的藏地历史上,仓央嘉措绝不是唯一一个年纪轻轻便亡命高原的 *** 。
九世 *** 隆多嘉措死在11岁、十世 *** 楚臣嘉措死在22岁、十一世 *** 凯珠嘉措死在18岁……
这些同样贵为 *** 的活佛们死时甚至比仓央嘉措更年轻,可在漫长的历史上,人们只会为这位情僧发出一声叹息。
不守戒律,浪荡城中,虽为活佛,却更爱情诗,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更是成了后世无数痴男怨女心头的白月光。
相较于 *** 的名头,让后人记住仓央嘉措的从来都是他的诗词。
仓央嘉措是向往自由的,他本该是俗世里翱翔的鸟儿,可当那个金丝笼套下,他的天地便只剩一方了。
鸟儿去错了地方便只能留得悲剧,作为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异类,曾身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没能拥有一座灵塔,那个显贵的 *** 身份甚至都差点被清廷剥夺。
当一个情僧在多事之秋走入藏地,那他的结局在那时便早已注定。
多事之秋
仓央嘉措生对了时候,也生错了时候。
若以时机论,他的前世五世 *** 罗桑嘉措为他开了一个极好的头。
五世 *** 在藏传佛教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 *** 堪称全才,精通梵文、诗学、历算、医药等等学问,一生仅留存文集便有30函之多,是历代 *** 之最。
可这个光靠学问都能留名青史的 *** 最出彩的地方却在政治上。
在他踏入藏地历史之时,后世名声显著的格鲁派正处危亡之际遭受各方迫害,当时仍是灵童的他都不得不躲入山南逃避追杀。
在这稍有不慎便是派灭人亡的时局下,仅仅耗费11年,五世 *** 便靠着一己之力将格鲁派从低谷带入巅峰,推翻噶举派,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噶丹颇章王朝,将格鲁派从单纯宗教组织发展为政教合一组织,就此锚定了日后 *** 政治格局。
按道理说,在前世开辟了如此局面的情况下,仓央嘉措本该借着宗教与政治领袖合二为一的筹码立下一番功业。
可不幸的是,他遇见了一个杰出的摄政。
五世 *** 是非常优秀的僧人,可到了晚年仍旧力不从心。
在他统治的末期,红宫的权力实际已由他的弟子桑杰嘉措掌握了。
等到五世 *** 圆寂于布达拉宫,桑杰嘉措更是彻底成了一手遮天的人物。
对五世 *** 圆寂的消息,桑杰嘉措选择隐瞒,他对外宣称 *** 已然“入定”,需要进行无限期修行,外人一概不见,所有事务都由第巴代为处理。
而他就是那个第巴。
在藏语里,第巴俗称为藏王,是由 *** 任命来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更高官员。
虽然对外封锁了消息,可桑杰嘉措身为一代人杰,从没奢望师傅圆寂的消息可以永远隐瞒下去。
为了让自己多一条后路,他仍旧按照仪轨派心腹去往民间寻找转世灵童,万一日后消息泄露,他只需立马迎接灵童便可补救一二。
就是在如此局面下,仓央嘉措步入了藏传佛教的历史。
仓央嘉措被选为灵童很大程度要归因于他出生在 *** 南部门隅纳拉山下。
这个偏僻相对闭塞的地方更容易隐藏消息,而且作为宁玛派红教的传教地,这里如果出了一个黄教教主足以让当地民众改换信仰,进一步扩张格鲁派势力。
在邬坚岭,仓央嘉措一把抓住了前世 *** 的遗物,于是这个农奴之子一跃成为转世灵童。
仓央嘉措的名字之一次传遍藏地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在征噶尔丹的途中,康熙从藏族俘虏口中得知了五世 *** 早已圆寂的消息。
得知消息后,康熙龙颜大怒,立马书信一封让读学士伊道等人带给桑杰嘉措。
“若估终不俊,决不轻恕。”
当这封信件来到布达拉宫,桑杰嘉措立马派出心腹尼玛唐夏仲带着回复赴京请罪。
在桑杰嘉措写给康熙的告罪信里,他阐明转世灵童早已探明,之前一直秘不发丧是因为局势动乱,不敢让 *** 圆寂消息传出,如今只望皇帝能念及他是一个受戒之人饶其一命。
康熙见信后,考虑到准噶尔部之乱刚定,不易再起事端,于是接受了事实,只是要求桑杰嘉措尽快迎接灵童回到 *** 坐床。
康熙三十六年藏历九月十七日,桑杰嘉措亲身来到门隅纳拉山下恭请仓央嘉措回到 *** 。
同年十月,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司喜平措大殿坐床,以14岁之龄正式成为六世 *** 喇嘛。
可对仓央嘉措来说,成为 *** 只是他悲剧的开始。
多情佛子
仓央嘉措的前世开创了藏地政治格局。
可到仓央嘉措走进 *** 之时,危机早已遍布身侧。
无论是他前世的弟子桑杰嘉措,还是身居外部虎视眈眈的拉藏汗都足以让他这个无权无势的空头 *** 丧命。
在桑杰嘉措与拉藏汗的斗争中,农奴家庭出身的仓央嘉措注定只能是傀儡。
仓央嘉措的到来让藏地政治氛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可这段蜜月期对仓央嘉措来说却只是折磨。
与其他转世灵童幼时修行不同,仓央嘉措踏入 *** 之时已经年近15。
一方面,他已在尘世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平民日子,另一方面,身为宗教领袖的他对于佛学等研究完全不够。
无论内外,都只需要一个傀儡 *** ,可他们仍旧希望仓央嘉措这个傀儡能看上去更像一个真的 *** 。
为了弥补仓央嘉措的种种不足,桑结嘉措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监督。
在促陈达杰、格隆嘉木样查巴等高僧的带领下,仓央嘉措开始了枯燥的学经之旅。
“桑结嘉措严令嘉木样查巴根本经师等,督促六世 *** 精进奋学。”
多年尘世生活早为仓央嘉措的精神打下了烙印,相较那些经书里的佛国,仓央嘉措更爱外面的世界。
在仓央嘉措修行之际,他常常想起故乡的人物风情,早就习惯自在的他常常因为厌学而四处行走。
可身为 *** 的他却连散步的权利都没有,没有僧侣敢直言仓央嘉措的不是,可只要仓央嘉措离开坐席散步,身后便会跟上一串经师。
他们跪伏于地,不言仓央嘉措之错,只是恳求这位 *** 坐下听经。
仓央嘉措能做的仅仅只是挂泪于面,然后回去学经。
学经过程是枯燥而艰苦的,无论是萨逸派、格鲁派还是宁玛派的经典,仓央嘉措都得涉猎,经藏、密咒、 教规等等无所不学,光一本《甘珠尔》,他便跟着三个不同的经师学了三遍。
虽然学经过程是被迫的,但是天生聪慧的仓央嘉措还是研读了许多经典,《根本咒》、《菩萨随许法》《菩提道广略教诫》等都成了仓央嘉措的心中经。
在经书以外,仓央嘉措还跟随热强巴查巴群佩等人学习了因明、诗歌和历算,甚至在冬季雪地上学习跳金刚舞。
这些内容繁杂,无所不包的学习经历为仓央嘉措日后的情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高墙深院的宫廷生活没能抹掉仓央嘉措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反而加剧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的厌烦。
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下,那个情僧诞生了。
经学有成后,仓央嘉措拥有了更多的自由。
白天,他是高贵无比的佛教领袖,晚上,他则化名桑旺波游荡于 *** 的酒肆与街头。
等到后来,仓央嘉措甚至对狂放之态一点也不加以掩饰了。
在布达拉宫的圣所里,他“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歌舞游宴” 甚至在康熙四十一年,他巡游日喀则时直接不顾劝阻把僧衣退给了老师班禅罗桑益西以示退戒。
仓央嘉措自幼生长在相对宽松的宁玛派教区,他在根本上认可的佛教就是那个更自由,允许婚嫁的宁玛教,可贵为 *** 的他只能在格鲁派的严格监视下扮演对方需要的角色。
在无尽的痛苦之中,仓央嘉措只能寄情于诗。
光《六世 *** 喇嘛仓央嘉措情诗》便记录了仓央嘉措124首四言情诗,至于其他不可考证的诗歌更是难以计数。
有人说仓央嘉措风流倜傥,可纵观仓央嘉措一生史实,他的诗歌与其说是歌颂男欢女爱,倒不如说是借着写情爱来寄托自己苦寻自由而不得的情感。
在仓央嘉措14岁离开门隅纳拉山脚的时候,他不愿穿上喇嘛们带来的华丽衣衫,执意穿上家乡本地的旧装上路。
在家门前,他种下了三棵树苗,并言等三棵树长到一样高就回来,可他再也没能回来。
情僧之死
1705年7月的时候,桑杰嘉措死了,杀他的是拉藏汗。
可脖上脱去一根绳索的仓央嘉措没有因此轻松起来,脖上另一根绳索更紧了。
在拉藏汗和桑杰嘉措的斗争中,仓央嘉虽然只是傀儡,根本无力参与政治,可他的 *** 身份仍旧被一朝扫清大敌的拉藏汗视作眼中钉。
桑杰嘉措在时,仓央嘉措还能在其羽翼下享受那小小的自由,当羽翼不再,为人更残暴凶狠的拉藏汗便直接要置仓央嘉措于死地。
桑杰嘉措死后不到一年,拉藏汗便将贵为 *** 的仓央嘉措喊到了身边。
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汗王将本是同级的六世 *** 仓央嘉措视作孩童般厉声训斥,数落其放荡行为。
随后仓央嘉措面临的便是无尽的刁难,可一代情僧在刀兵之下仍旧只能忍受。
仅仅是折辱仓央嘉措,拉藏汗还觉得不够,他公然向清廷禀报,称仓央嘉措乃是伪 *** ,斥责其“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要求康熙废除仓央嘉措的 *** 之位。
当那句“诏献京师”来到 *** , 仓央嘉措便走到了绝路。
拉藏汗调动兵士将仓央嘉措带去北京,在仓央嘉措出走之时,无数百姓痛哭乞求,数不尽的洁白哈达撒到了仓央嘉措的面前。
离开 *** 不到20里,哲蚌寺的僧侣们便暴动了,他们离开寺庙将仓央嘉措一把夺回山上。
可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当拉藏汗调兵来打,无数鲜血染红了佛门圣地。
苦守三天之后,仓央嘉措难以忍受了。
他看着遍布山路的尸体顿生不忍之心,不愿因自己而多生杀戮,他对僧人们说道:“生死对我已无什么损失”,随后走出寺门直去蒙军之中。
当青海迎来冬天的时候,仓央嘉措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年仅23岁的一代情僧在西宁口外圆寂。
在不同的史料上对仓央嘉措的死有着不同的说法。
《清史稿》记载到:“因奏废桑结所立 *** ,诏送京师。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
《七世 *** 传》则记录到:“仓央嘉措一行到衰嘎诺尔,在该地去逝,其属下人等念其功德及恩惠,含泪祈祷,仓央嘉措尸体被迎往西宁。数日内信徒献供祈祷。”
在其他文献中,仓央嘉措的结局几乎都是死于青海,死因则多为病死,偶有途中毒杀说也几乎解释不了凶手动机,只是在遗体如何处理上存在差异。
但也有文献指出,仓央嘉措未必死了。
牙含章在《 *** 喇嘛传》中提出了不同的可能:“另据藏文十三世 *** 传所载‘十三世 *** 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去参观六世 *** 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根据这一记载来看,六世 *** 仓央嘉措送到内地后,清帝即将其软禁在五台山,后来即死在那里。”
相较于软禁说流传更广的则是“阿拉善说”。
法尊法师所著《西 *** 族政教史》中写道:“康熙命钦使到藏调解办理,拉桑复以种种杂言谤毁,钦使无 可如何,乃迎大师进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艰之时,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甘、青、蒙古等处。宏法利生,事业无边。尔时钦差只好呈报圆寂,一场公案,乃告结束。”
这一说法指出仓央嘉措在出逃后周游各地,最后来到内蒙古阿拉善旗,在此地生活,先后担任13座寺庙住持,再在此弘扬佛法,立下无边功绩,等到1746年时染病去世,并在本地安葬于灵塔之中。
无论结局是见于正史的圆寂,还是写于野史的逍遥,仓央嘉措的一生已经留下了足够的痕迹,对他这样一位位居 *** 的情僧来说,生命的结束其实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信息来源:
文摘报《仓央嘉措传奇》
*** 研究《六世 *** 仓央嘉措生平考略》
中华读书报《仓央嘉措:此情不关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