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海军A级扫雷艇
相比于布置水雷这个“任何有坚固龙骨的船只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扫雷这件事情就讨厌多了,需要专门的舰艇小心翼翼的搜寻。
在同行的压力下,使用改装扫雷艇(M级,由建造中的拖船改造)的荷兰海军终于在1920年代决定建造专业的扫雷舰艇。
由于没有前例,按照惯例上参照德国人设计的老路,新的扫雷艇选择的是德国FM型扫雷艇作为参照,采用艏楼船型,排水量为179吨;全长42.8m,全宽6m,吃水1.5m。不幸的是,FM型作为近岸/江河扫雷艇本身就被认为适航性不足,A级对此也没什么改进。
作为扫雷艇,动力也不需要什么高级货,所以主机只是1台蒸汽机配一座水管燃油锅炉,功率7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只有14.5节,定员38人。虽然有40吨燃油储备,但是续航力还是让人不满意,不过鉴于荷兰本土和殖民地岛屿众多,这个问题倒不是很明显。
唯一和德国原型不同的是,A级没有装备任何火炮,仅仅是配置了2挺0.5英寸机枪(当然扫雷装备不能省),反正一门88mm炮对除了潜艇之外的其他战斗舰船没有任何区别。
A级扫雷艇内部结构
A级的原型,德国FM型扫雷艇
荷兰海军一共订购了4艘这样的扫雷艇,分别命名为A、B、C、D。她们在1928年-1929年于荷兰国营造船厂(威廉希尔德)(Rijkswerf Willemsoord)开工(这个船厂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是配合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营造船厂工作,只会建造A级这样的小型船只),统一于1930年8月4日服役。
1928年A的下水仪式
下水时的C
1930年刚抵达东印度群岛的A和B
由于续航力不足,荷兰也没有足够的补给港口可用,实际上A级是由两艘拖船弗兰德斯(Vlaanderen)和弗里斯兰(Friesland)拖到东印度群岛的。抵达之后,她们就和另外两艘扫雷艇组成了之一扫雷艇分队(Divisie Mijnenvegers I)[1]。
可能是A级最清楚的照片,很有立体感
1934年的D,上层建筑结构完美体现
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之一扫雷艇分队正在泗水(Soerabaja)驻扎,分队指挥舰为D。为了识别,这些扫雷艇在这一时期在烟囱上涂上了单个白色识别条。[2]
1939年的C,泗水港
1938年的D和一艘其他舰船
1939年离开港口的D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之一扫雷艇分队却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人拙劣的水雷战水准——基本没有发生过日本进行攻势布雷的情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A级的固有问题——
只有机枪
的她们根本不适合其他任何任务,在任何舰艇面前都是形同虚设。
1942年2月19日的泗水,最靠近的扫雷艇就是A
最后的终结很快到来,2月28日在爪哇海战尘埃落定之后,泗水遭到了大规模空袭,停在港口内的A和B相继中弹。其中B的艉部被炸弹命中直接沉没,A则因为被击中无法行动在次日被船员凿沉。
3月6日盟军决定放弃泗水,在疏散可以撤退的舰艇之后,C和D被认为无法突破封锁被下令自毁,于同日被船员在泗水海军船厂凿沉,船员随后搭乘各种车辆前往芝拉扎(Tjilatjap)撤退。
ABCD编队航行的绘画
作为勤俭持家的典型,日本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船只。作为港口清理的一部分,A,B,C相继被打捞出水修复,更名为第112号驱潜特务艇(Cha 112,B)、第113号驱潜特务艇(Cha 113,A)、第116号驱潜特务艇(Cha 116,C),分别在1942年12月20日、1943年1月17日和4月8日修复完毕。
日本人在修复时似乎保留了扫雷具,换装1门50mm炮、3门25mm96神炮(1*2、1*1)和一挺13mm机枪,另在艉部假装两具深水炸弹滑轨,搭载8枚深水炸弹承担反潜任务;但是,这些舰艇却
没有
任何的反潜探测设备,只有Cha 116在1944年4月安装了简易水中听音器。[3][4]
这些小船隶属于南西方面舰队第二南遣舰队的第二十三特別根据地队(Cha 112,113)和第二十五特別根据地队(Cha 116),大多从事无效的护航任务,只有在菲律宾群岛活动的Cha 116在1944年10月23日救援过被美国潜艇重创的青叶号重巡洋舰。
1944年11月13日,Cha 116在马尼拉大空袭中被围攻沉没。1945年6月4日,Cha 112在望加锡(Makassar)以西200英里遭到第十三航空队的B-24轰炸机空袭,无悬念的被击沉;23日Cha 113也在泗水东北125海里处被美国潜艇臼齿鱼号(USS Hardhead,SS-365)的鱼雷击沉。
至于D,日本人居然没有动过这艘船的打算,她至此下落不明。
Cha 112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