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率领的秦国南方集团军为何坐山观虎斗,看着秦王朝被项羽灭国
赵佗:坐视秦国灭,南越久称王
在我党的历史上有个词叫做“南下干部”,是指解放战争后期,在面临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下,为弥补刚解放的南方广大地区干部不足,从北方各地急调了大量的党政干部奔赴南方开展工作,这部分人便被称为“南下干部”。
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被毛主席称为“南下干部之一人”,他就是秦汉交替之时的南越国皇帝赵佗,一位从河北奔赴南疆的秦朝将领,在祖国的南部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开发岭南的之一人。
我对赵佗的感觉一直很复杂,有时在可惜秦朝二世而亡时,便将这赵佗弄来恨一阵,总是在想,倘若他也能如镇守北边的王离一样带领长城军参加平乱,中原的胜负未知,也许秦国能延续时日,因为,毕竟他手上有着50万的南征军队。
秦灭六国后,手中的军队加上整编的六国降卒,日益庞大,除了留守原六国故地及各主要城镇要冲的驻守军队外,用兵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北边守长城;一是南下征南越,兵力虽没有准确统计,估计大概各有50万左右。
守长城的秦军有30万在王离的带领下参加了平定中原反秦战争;而征南越的50万,在赵佗的带领下,作壁上观,坐视秦朝被灭国,自己却趁乱自立为帝,成为新的割据势力,每每想到此,焉能对这赵佗没有看法?
他是恒山郡真定人,同三国的赵子龙是同乡,不过那时叫常山,由此来看,肯定是原来的赵国人,是看着秦国将自己母国被秦人蚕食到吞并的整个过程,至于他归附秦国前后的人生是如何的一个轨迹,无人能知。
只知道他在秦统一后,以屠睢的副将的身份,率军征岭南,屠睢死后,朝廷另派任嚣南征主将,赵佗依然是副手,经过四年的努力将岭南平定。
随着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这些南征的将领们根据既定国策,一边防止越人的反抗,一边竭力向岭南移民,鼓励士卒在岭南安家,促进同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岭南形势稳定,为秦帝国重要的南部疆域,其中赵佗的功绩自然也是被人们所认可的。
陈胜起义后,天下大乱,秦驻守各地的地方守备军队早已被歼灭,章邯组织戍守京畿咸阳的关中军团,辅之以骊山徒,担负起了救亡的主要责任,而戍边的长城军团也分兵20万,在王离的率领下,逐鹿中原,同义军进行了鏖战。
可惜,在巨鹿之战中,长城军团被项羽打败,章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部众被项羽坑杀,秦王朝的野战部队倾刻间便化为乌有,随着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大秦帝国寿终正寝。
从陈胜大泽乡起义到子婴投降的三年时间中,赵佗率领的南征部队始终是隔岸观火,不派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及征南军团的主将任嚣去世,赵佗是实际领军人物,据说任嚣在死前就同赵佗商议,要行割据岭南称王之事。
而此时,中原章邯同反秦势力的战争正如火如荼,赵佗封关,绝道,筑起三道防线,聚兵自卫,断绝了同中原的所有联系,据险防守,并在秦亡国后不久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都城番禺,即今广州。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是搞笑,据说是一位周姓专家提出的,说之所以赵佗不发兵救秦,是因为有秦始皇的密令,为了守护华夏来之不易版图,为了整个华夏族群,秦始皇要求南征的秦军一定要死守边疆。为了民族,哪怕秦国灭了,也是值得的,所以,赵佗根本不可能率军入中原参战云云。
这样的说法一看就是脑洞大开或哗众取宠的胡说八道,任何新颖的见解都离不开论据,不能扯起个嘴巴开火车,且不说“民族”概念形成的时间,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将民族大义这样的现代观念强加在始皇的头上,是对他更大的抹黑,也是历史学上的大笑话。
试问,一直梦想着大秦帝国能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始皇帝,会为了我们现在去桂林不用办护照,就能够宁可亡国也不能没有岭南四郡之地吗?国都没有了,还要这郡来何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去喝彩,荒唐!
抛开这些八卦来细究赵佗不发兵救秦的真正原因,其实很简单,赵佗不是不为,而是不能,就是说,即使赵佗是秦帝国的大忠臣,在那个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
首先,赵佗率领50万南征军队的说法并不见于正史,最早是出现于《淮南子》,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采信“发卒五十万”的说法;而到了宋代的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作了修正,或者说提出了新的说法,即“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我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可信的,也就是说,秦军北上抵御匈奴的数十万集团军是刚需,因为匈奴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无此不能保障秦帝国内地的安全;而南越就不同了,此地号称百越,很多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分散为一个个很小的部落,最多有几个类似“方国”的大部落族群。
以这样的岭南部众,如何会值得让秦帝国派50万精锐去厮杀,所以,为征服岭南地区,主要还是以迁徒民众为主,作战部队能够保障安全即可,应该不会超过十万众,加上修筑灵渠的劳工及后勤人员在内,七七八八地加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有50万。
征南越在秦统一前两年就开始进行了,随着灵渠的开通,后勤补给有了保障,便很迅速地征服了岭南,尽管也花了几年的时间,之一任主将屠睢还意外身亡,但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秦军在此有何大的战役,有的只是这些北来之人很快便在南方安了家,史载为“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
就是说,从秦统一到灭亡的这十几年的时间中,南方无战事,移民和融和是主旋律,连赵佗都找了当地的媳妇,乐哉悠哉地过起了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象,当年的虎狼之师,纠纠老秦,锐气早已消磨,哪里还有战力去中原一争高下。
楚汉战争后,刘邦建立了汉帝国,连年征战,百姓痛苦不堪,刘邦也不愿对南越用兵,遂派大夫陆贾出使南越,赵佗审时度势,决定臣服大汉,便南越成为汉王朝的藩属国,从此,南越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刘邦死后,吕后当政,也不知是在匈奴处受了气无处发泄还是什么原因,她怎么看这赵佗都不顺眼,不但断绝了所有贸易来往,还派兵攻打,于是双方交恶,赵佗于是宣布脱离汉王朝,并将南越武王改为南越武帝,以皇帝的形式发号施令。
汉文帝继位,便立即改变了吕后的政策,与赵佗示好,不仅重新修葺了赵家先人的坟茔,还给赵氏宗族人封官,并再次派老臣陆贾出使,再次又成功说服赵佗归汉称臣,只是在南越国内,继续使用皇帝称号,对此,刘恒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赵佗是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竟不可思议地活了104岁,这在普遍寿命很低的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在他死后,又经历了四位皇帝,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横空出世,才发兵将南越灭国,从此,岭南正式纳入大中华版图。
作为一个赵国的后人,开发岭南之一人,赵佗对秦国的忠诚度其实也是很可疑的,但不管如何,这也可以看作是他能够审时度势,不愚忠。
特别是管控了南越之地后,奉行“和辑百越”之策,倡导汉越杂居、通婚,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灌溉、纺织等各项技术,迅速在岭南普及,“以诗书而化国俗”,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岭南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司马迁是没有给赵佗立传的,赵佗的事迹写在《史记.南越列传》中,但似乎评价并不高,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汉武帝已发十万大军将岭南收复了。
“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这26个字就是司马公对赵佗全部的评价,他是将赵佗列为踞险而守,日益骄横且不服中央控制的割据势力。
这个其实很正常,刘邦和赵佗都是从下层平民出身而搏得的政权,从皇权的唯一性来看,刘汉自然是君权神授的正统王朝,那么赵佗当然只能沦为“伪政权”,可以理解。
总体来说,赵佗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且不说他组织开发了岭南地区,居功至伟,在世时,两次回归汉王朝,尽管作为藩属国,却一直同中原王朝保持着友好,能做到这一点,已是很不容易了。
现在,在他的家乡有赵佗公园,在广州有南越王博物馆,又因为当时大量汉族南迁,被称为客家人,所以,赵佗也被誉为“客家始祖”,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向全世界展示着,曾经的赵佗,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