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从军要面部刺字,岳飞怎么只有背部刺了字?
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唐末五代的乱世中,入伍的士兵普遍在脸上刺字。刺字内容大多是部队番号。这样一旦抓到逃兵便可以知道他的部队番号,也方便遣返归队。这一规定被北宋帝国延续。仁宗朝时期的名将狄青也是起于行伍,尽管他最后官至枢密副使,但是他依旧是面带刺字,有“涅面将军”之称。
史书关于岳飞的刺字,似乎只有“尽忠报国”,不见岳飞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的记录。
岳飞从1122年,宣和四年,投军刘韐应征敢战士开始,除了短暂脱离军营,其他时间一直在军营生活和工作。那么为什么却没有看到脸上的刺字?究竟是岳飞没有被刺字,还是成名以后而将脸上的刺字用药水除去了?
岳飞是宋军的高级将领,罢兵权之前,官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和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生前最后职务是枢密副使和少保,领两镇节度使。
岳飞一生当中一共从军四次:
之一次从军: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宋朝廷组织北伐,联金灭辽。然而宋军精锐的西军部队在之一次进攻辽国的战役中被辽军击败。为了防止辽军可能出现的南下入侵的军事行动,时河北西路真定府等六州府更高长官刘韐,便在真定府六州府组织征兵。此番征兵的名称为“敢战士”。此时的岳飞刚从韩家庄园昼锦堂返回家里。严重的经济困难,让岳飞和家人想到了从军吃皇粮这么一条路。岳飞在得知刘韐的征兵信息以后,来到真定府应募“敢战士”。后因父丧而回乡,“敢战士”部队也裁撤了,岳飞之一次从军也便无果而终。
第二次从军:岳飞结束了父丧守孝以后,宣和六年因为河北大水,岳家经济更加困难。宋廷通常大灾之后必有招兵。岳飞因此再次从军。此次从军,岳飞应募宋军的特殊兵士“效用士”。从军效用后,岳飞被禁军骑兵部队,驻扎在河西路平定军的广锐军招募,成为骑兵,参加了解救太原的战役。但是,随着太原和东京的相继陷落,岳飞二次从军的生涯也告一段落。
第三次从军: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刘浩在相州征兵,岳飞目睹了金军南下给祖国和同胞带来的苦难,于是毅然决定再次从军,抗击侵略。岳飞的经历让刘浩非常赏识,将其留在身边。此后刘浩成为赵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前军统制,实际上此时岳飞也便隶属于赵构大元帅府的前军编制。此后岳飞经历了大元帅府的分裂,以及间接追随宗泽在两河流域与金军多次交锋,从士兵升迁至从七品小官。岳飞一意要抗金,而赵构则坚持南逃政策,因此岳飞以从七品的级别上疏皇帝请求他不要逃跑,坚持抗金。岳飞也因为越职言事而被朝廷贬斥出军营而结束了第三次从军生活。
第四次从军:岳飞被贬斥出军营以后,并没有脱掉军装。相反,他来到河北抗金前线,投奔了北京大名府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归隶张所。张所开始并不重视岳飞,后因为张所参谋赵九龄的推荐,岳飞得以跟张所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自己的经历,因而得到重用。此后岳飞被张所任命为统制官,跟随王彦出兵作战。卫州之战王彦被金人击败后,岳飞脱离了王彦部队在太行山地区独立抗金。此后岳飞投奔宗泽的东京留守司继续抗金作战。东京留守司南撤以后,岳飞隶属江淮宣抚司参加马家渡之战和建康保卫战。
以上四次从军乃是岳飞从军的全部经过。若仔细考虑,我们会发现,并不是这四次从军都有可能让岳飞因从军被刺字。简单分析如下:
之一次从军“敢战士”。因为北伐失利,刘韐以为辽军会随时南下而仓促组建“敢战士”。这是一支与其他禁军略有不同的特种部队,应征的士兵都是身怀绝技。岳飞便是身怀绝技的士兵。但这支部队建立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仓促组建后旋即解散,可能连刺字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
第二次从军效用是岳飞的自主行为,效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士兵享有普通士兵所无法享有的诸多特权:待遇优厚,不用驻扎在军营中,朝廷给予全部的物资补给(包括战马),不用刺字等等。
第三次从军和第四次从军有类似之处,岳飞从军后都被高级将领所赏识,从入伍之初便不是普通的军士,而是有一定指挥权的小头目;第四次从军的时候,岳飞尽管没有立刻得到张所赏识,然而张所在得知岳飞的情况以后,立刻将岳飞提拔起来。而此前,岳飞也是张所帐前听命的一个效用。
因此,岳飞四次从军中,唯有之一次从军具有面部刺字的可能。而岳飞却又因为部队仓促成军、组建时间短等原因而没有被刺字。此后因为投军后岳飞的级别升高,或是效用,或是低级军官,而也无刺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