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12)310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道光登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朝从康熙时代开始,就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所谓秘密立储,就是指老皇帝将自己心中继位者的名字,写出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自己手里,另一份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等自己死了以后再拿下来。两者只要能对得上,上面写的是谁,谁就能当皇帝。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不过,嘉庆皇帝去世的时候,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因为嘉庆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去世的,当时大家只拿到了嘉庆手里的那份遗诏,没拿到乾清宫的那份。但就算是这样,后续的道光皇帝,依然顺利登基了。道光之所以能顺利登基,得益于三方势力的支持。

正是这三方势力,将道光推向了皇位。这三方势力,分别是托津、戴均元等重臣,宗室禧恩等人,嘉庆的皇后钮钴禄氏的支持。

从周朝开始,皇位继承乃至民间老百姓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子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孩子,庶子就是小妾所生的孩子。继承时先看身份大小再看年龄大小,就是大老婆的孩子排在小妾的孩子之前。大老婆所生子中,年纪更大的为之一继承者,如果大老婆没生的话,就是小妾中更大的孩子继承,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子以母贵。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制度虽然是这样,但是谁不想当家主?谁不想做皇帝呢?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次手足相残的事情,例如康熙九子夺嫡、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等等。康熙最开始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这种制度。但后来看到儿子们争得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才想出了这个秘密立储制度。

在清朝的早期,嫡出和庶出区分并不是特别大。例如,皇太极、福临、康熙都不是嫡长子,但是都纷纷继承了皇位。

虽然嫡长子继承皇位符合传统,但是这种制度,并不能减小出现昏君的情况。如果早立太子,也有可能出现骨肉相残的情况。于是为了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必要麻烦,经历立储风波的康熙,想出了秘密立储制度。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道光皇帝为清宣宗,道光是他的年号,本名为旻宁,曾经也叫绵宁。他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而且是清朝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个皇帝正妻所生的大儿子。他的父亲是中年皇帝嘉庆,母亲是喜塔腊氏。

道光能当上这个皇帝,不仅仅是因为别人的支持,他自己也是众多皇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让别的兄弟当皇帝不见得比他当得好,他是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

从道光的父亲爱新觉罗·颙琰那一代开始,清朝就逐渐走向了落后,整体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虽说,嘉庆皇帝并不是昏庸之辈,但是要论气魄还是远远不如他的父辈祖辈。在嘉庆初年,清朝各地就逐渐涌现了不少亡命徒反抗朝廷。到嘉庆末年这种事情不仅屡禁不止,更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道光正是凭借着他自己过人的胆识,在嘉庆末年成功的建立了自己在众位大臣和皇族心目中的威望。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旻宁出生在紫禁城。当时他的父亲还不是乾隆眼前最得意的儿子,并不是有力的皇位继承人。由于旻宁的母亲是嘉庆的正妻福晋所生,所以是嫡长子。在一次打猎过程中,乾隆皇帝就对年仅十岁的旻宁大加赞赏,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旻宁从小的机灵劲就体现了出来。而乾隆皇帝在大喜之下赏赐了小旻宁黄马褂和花翎。

在嘉庆元年的时候,嘉庆做了台前皇帝,而旻宁也在这一年正式娶亲,结婚的对象是镶黄旗的钮祜禄氏。后来根据史料记载,旻宁是在嘉庆的四年就被父亲嘉庆帝秘密立储,将诏书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边。如果从这一点看来,旻宁的确是在很早就被立了皇位,但是值得奇怪的是在嘉庆帝死后,诏书却在之一时间没能找到,所以这就给了许多人猜疑的空间。

嘉庆皇帝在理政之后,先后经历过数次被冲圣驾,被民众和教徒袭击。其中在第二次的时候,旻宁的表现则彻底坐实了他能当皇帝的资格。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之一次是在嘉庆八年的时候,一个叫做陈德的壮汉潜伏在紫禁城的北神武门,等着嘉庆皇帝的圣驾路过的时候趁着人群混乱猛冲过去利用小刀打算将嘉庆杀死。按理说这种情况在以前的朝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却偏偏发生在嘉庆身上。这说明,清朝的国力已经衰弱到何种地步了。

门口的侍卫呆若木鸡,仅有6个人反应过来将陈德抓住,但是嘉庆皇帝却十分狼狈。经过审讯得知陈德妻子死去,家中有两个幼子还有老母,自己又被辞退了,只求冲驾一死,没想到护卫这么弱。

第二次遇刺是在嘉庆的十八年,以李文成等人为首的天理教众人在山东、直隶和河南爆发了起义。天理教徒在有组织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冲击了紫禁城。情况危急时,旻宁用他的鸟枪打死了冲在最前面的两个教徒,吓退了教徒。嘉庆帝顺势在太监的护卫下回宫,并且对旻宁冷静的表现很高兴,心想不愧是我密选的太子,并且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在这之后,旻宁更受嘉庆的器重,说他又忠又孝,并且树立在众大臣心中的威望。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在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在热河,嘉庆突然患病摔下马,但是还没来得及交代后事就死去了。传说,大家在嘉庆身边找了半天诏书,但是一时竟然没找到。后来在托津、戴均元等人的紧赶慢赶之下回到乾清宫找到了诏书。宗室也由于旻宁平乱的能力力保他的皇位,加之太后的支持。她虽然不是旻宁的亲生母亲,但是胜似亲生母亲,在天理教冲击时,旻宁之一时间就去保护太后,所以得到了太后的大力支持,最后顺利登基皇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1/41383.html

“嘉庆死后众人都没有确定遗诏 道光为什么能顺利登基”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可有些小伙伴一定也会有疑惑,如此位高权重、声明赫赫的大人物...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何还极度宠爱这个宫女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何还极度宠爱这个宫女

对苏麻喇姑终年不洗澡,为何康熙还极度宠爱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春宫怨》这首诗出自著名诗人王昌龄,描述了宫廷女子之间的纷争,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也描述出了那个时候女子们的悲哀。都说最是无情帝...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深得刘备器重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深得刘备器重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庞统初任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任以大事 ,周瑜逝世于巴丘,庞统为其吊丧至东吴,与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结交而还。南郡借给刘备后,从事署理...

空印案朱元璋对此大开杀戒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空印案朱元璋对此大开杀戒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朝时期让朱元璋大开杀戒的“空印案”,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按明朝当时的法律规定,每年地方的各部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通俗一点讲,每年地方要送账本到中央,并且有个特别严苛的地方是必须分文不差,差了一分...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还不知道:朱高炽在位不足1年,为何能名垂青史?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泱泱华夏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历史记载的皇帝多达四百二十余人,这其中确实有许多残酷嗜杀的暴君与沉迷声色的昏君。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历史大河中不乏有许多开明、智慧、果...

孙权本来没有必要杀到关羽 孙权最后为什么还是下手了

孙权本来没有必要杀到关羽 孙权最后为什么还是下手了

还不知道:孙权本来是没有必要杀掉关羽的,为何最后杀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奇袭荆州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奇袭荆州已经算是第三次攻占荆州了,这里没有用偷袭,而是用了奇袭,所以可以看出其实战况十分不好,因为如果光看这件事情的表面的话,孙权进攻偷袭荆州是没...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对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是否还能攻破山海关,继而统一中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清朝的建立来说,多尔衮绝对功不可没。而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满清照样有机会入关,只不过过程会坎坷很多。多尔衮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四岁就被封为贝勒,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是明末时期农民军与明军之间的作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在关外辽东战场,历经两年时间的松锦之战结束,明军完败。这一仗把明军最精锐的部队打掉了八成多,仅剩下吴三桂所属部分关宁军退至宁远孤城,整个辽西走廊不再有制约清军的意义,彻底成为清军的跑马...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