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1-12)43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身患重疾,病逝于五丈原。不久,三军长史杨仪和丞相司马魏延发生内部火拼,自相残杀,蜀汉的溃败,自此开始……

一、我乃刘备的嫡系

公元211年,刘备留诸葛亮和关羽守荆州,他亲自率部进入蜀地抵御张鲁,当时刘备麾下已经有张飞、赵云、黄忠等诸多名将。在和张鲁交战的过程中,刘备却发现一位奇才,此人虽然是底层将领,但手持一把长刀,勇猛异常。战后,刘备召此人前来,方知道这位将领名叫魏延,字文长。

得到刘备的青睐后,魏延逐渐升职加薪,次年,刘备任命魏延为牙门将军,这个职位相当于刘备的“警卫团长”,赵云就曾长期担任此职。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

公元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了汉中,自称“汉中王”。汉中乃军事重镇,不管是曹魏南下,还是蜀汉北伐,汉中都是咽喉之地,所以,众人猜测,刘备既然让关羽守荆州,那么汉中守将的位置必定是张飞的。不料,刘备的人事安排惊呆众人,他当场宣布,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三国志》云: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先主乃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如此安排,并非刘备不信任张飞,而是刘备认为,除了五虎上将外,魏延也有能力镇守蜀汉的北大门。

实际上,魏延的确没有让刘备失望,魏延镇守汉中,多次阻击曹魏大军,让刘备在成都高枕无忧。

15年后,魏延因“谋反”被杀,株连三族,刘备或许想不到,他当年所看重的猛将,竟然对蜀汉怀有二心。历史泱泱,魏延真的是谋反吗?

二、诸葛亮太胆小?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后病逝,刘禅登基,诸葛亮辅政。魏延因功被封为都亭侯。随后,诸葛亮开启了他的北伐之旅。

当时,西蜀五虎将已经死了4个,独留一个赵云镇守汉中,赵云虽然老当益壮,但诸葛亮对赵云的使用非常谨慎。在余下的诸位蜀汉将领中,不管论资历还是论能力,魏延都排在了首位。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对魏延都非常倚重,不仅封魏延为凉州刺史,还晋升他为丞相司马(诸葛亮的军事副手)。

公元228年,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他先出祁山,取陇西,然后一路向东蚕食,最终“还于旧都”。

魏延觉得诸葛亮的 *** 太死板,他有个冒险的计划,即“子午谷奇谋”。

即,当时蜀汉和曹魏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秦岭以南是汉中,以北是关中。在中间的山谷之中,有一条险峻的小道名叫子午道。如果沿这条道过去,路程极短,却万分凶险。魏延不怕危险,他多次申请带领一万勇士,沿子午谷悄悄潜入关中,来个出其不意,直接兵临关中。而当时镇守关中的将领正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不学无术,是个实打实的草包,魏延深信自己必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关中,然后以此为据点,和诸葛亮的大军内外呼应,合兵攻占长安。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在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次数一共只有五次,明清话本小说中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并不准确。每次诸葛亮出征,都必带上魏延;每次魏延都会重提他的“子午谷奇谋”。而诸葛亮每次的态度都是拒绝。这就给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关系蒙上了阴影。史载: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刘备去世后,自己空有才能,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无从施展。

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并不是胆小畏战,只是他一生谨小慎微,不愿冒进罢了。

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明面上是“兴复汉室”,实际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这一点,魏延是看不懂的。

因为历史没有假设,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不是奇谋,已经无从验证。但后来曹魏意识到了这一点,用有真才实学的大将曹真替换了夏侯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所以说,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谋,到底是对还是错,后世很难下定论。

三、死对头杨仪

魏延把自己比作“暗度陈仓”的韩信,诸葛亮却不给他机会,这使人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而此时,另一个人的出场,让魏延更加不爽,此人就是杨仪。

杨仪,字威公,最初是曹魏官员,后来投奔关羽。有一次,关羽派杨仪给刘备送信,刘备见杨仪谈吐不凡,便给予重用,授予他左将军兵曹掾的职位。后来刘备称王,杨仪升为尚书。论起来,杨仪也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嫡系。

诸葛亮北伐时,任命杨仪为长史,负责一应文书、后勤工作。而上文提到,魏延此时担任诸葛亮的丞相司马,主要负责军事。于是,杨仪和魏延二人,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

先说杨仪,诸葛亮任命他为长史以来,他兢兢业业,帮忙筹措粮草,整理文书,军中的礼节和制度,他都能安排得非常好。无奈的是,杨仪脾气有些古怪,《三国志》说“仪性狷狭”。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杨仪当初和蒋琬搭档任尚书,他自认为资历比蒋琬老,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蒋琬出言不逊。杨仪虽然有能力,但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当他遇到心高气傲的魏延的时候,问题来了。诸葛亮身边的这一文一武,都看对方不顺眼。

《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即,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华,也依仗魏延的骁勇,然而,魏延和杨仪二人不和,是诸葛亮比较苦恼的事情。

同在军中帐中,杨仪和魏延势同水火,多次争吵,诸葛亮无奈。有一次,魏延恼怒,把长刀架在了杨仪的脖子上,吓得杨仪哭爹喊娘,二人始终无法和解。

关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甚至传到了孙吴,有一次,费祎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孙权酒后吐真言,对费祎说:

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出自《三国志·董允传》)

孙权的意思是说,杨仪和魏延二人都是小人,心胸狭窄,难成大事。然而,诸葛亮却让二人担任左膀右臂,大权在握。如果哪天诸葛亮不在了,这两人必定会是蜀汉的祸端。

其实,连孙权都能看出来杨仪、魏延有问题,诸葛亮焉能不知道?无奈的是,当时蜀 *** 才凋敝,诸葛亮也只是看中杨仪和魏延的才能,并非看中他们的德行。诸葛亮认为,只要自己还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就能控制在小范围,不会影响蜀汉大计。正如孙权所说,诸葛亮不在了,这两人果然要坏事。

四、内部火拼的内幕

明朝时期,《三国演义》问世之后,魏延成了反面角色,书中说诸葛亮死后,魏延意欲造反,不料诸葛亮早有安排,让马岱除掉了魏延。在历史上,诸葛亮在生前的确有所安排,但并没有史料证明魏延背叛了蜀汉。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意思是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曾开了一个军事会议,秘密商议退兵。具体安排是让姜维护送杨仪、费祎和中军先撤,让魏延断后。在当时,魏延是一员骁将,用他来断后,似乎合理。

但是,这个安排有两个问题:

之一,诸葛亮病逝前的重要军事会议,为何没有让魏延参加?魏延是丞相司马,作为诸葛亮最倚重的武将,诸葛亮把他排除在外何深意?

第二,诸葛亮为何要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是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大军就先撤,不用管魏延。这是要魏延自生自灭吗?

通过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诸葛亮临终前的遗策,早已很明确:魏延这厮,你们恐怕使唤不动,我死后,你们能用则用,不能用则遗弃。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事情,杨仪、姜维等人率领大军要撤,命令魏延断后,魏延拒绝执行,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然死了,但蜀汉还有魏延,你们先送丞相的灵柩回去,我继续带兵北伐,不能因一人而耽误天下之事。”

从魏延的话里可以看出两点:之一,他对诸葛亮并不十分尊重,或许心存怨气。第二,果然如诸葛亮所料,魏延不愿执行诸葛亮的撤军命令。

杨仪率领大军撤退,魏延得知后,大怒不已,他烧毁栈道,赶在杨仪大军的前面,要用武力阻止杨仪撤军。此时,杨仪和魏延都上书给后主刘禅,说对方造反,刘禅大惊失色,派蒋琬去调查。结果,蒋琬还未来到,魏延就被杨仪打败了。

魏延如此骁勇,怎么打不过杨仪呢?《三国志》的记载是:杨仪的部将王平在关键时刻指出魏延不尊诸葛亮遗命,导致魏延麾下士卒迅速瓦解。魏延兵败,带着儿子逃往汉中,在半路上被马岱截杀。

历史仿佛在给我们开玩笑,现在五丈原诸葛亮庙的山门前,有两座雕像,分别是魏延和马岱,不知道最初的设计者是何想法?

马岱把魏延的人头送给了杨仪,杨仪长吁一口气,对着魏延的人头破口大骂,有“大仇得报”之感。随后,杨仪为了私愤,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从魏延的结局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背叛蜀汉,若他想背叛,完全有三个选择:之一,按兵不动,等大军退走后他割据汉中;第二,悄悄率部投降司马懿;第三,趁杨仪在半路,他抢先率兵直捣成都,拿下后主刘禅。

实际上,魏延并没有这么做,他仅仅是想阻止杨仪撤军,他兵败后,也是逃往汉中,并非曹魏。魏延之罪,并不在背叛,而是在他没有遵从诸葛亮的“撤军”遗命。

《三国志》也认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而杨仪之所以要杀魏延,根本原因还是假公济私。魏延为蜀汉征战近30年,最终被自己人斩杀,不禁让人唏嘘!

杨仪杀了魏延,自己也没落到好下场。杨仪在沾沾自喜之际,老朋友费祎去和他聊天,杨仪竟然说:“当初丞相病逝之后,我若率军归曹,恐怕也是大功一件吧。”

费祎听完大惊,连忙汇报给后主刘禅,刘禅贬杨仪为民,杨仪不服,多次申辩,最后被逮捕下狱,在绝望中自杀。杨仪之死,仅比魏延晚了一年。

五、诸葛失策

杨仪、魏延,诸葛亮身边的左膀右臂,在诸葛亮死后的一年里相继去世。诸葛亮五次北伐,维持了蜀汉表面上的强盛,然而,他的左膀右臂内部火拼,让蜀汉逐渐走向末路,当杨仪、魏延二人去世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姜维一人独木难支,接下来所谓的“北伐”,成了表现型战争,蜀汉已经没有资本对抗曹魏。

蜀汉两名大佬的内斗,竟然成了蜀汉溃败的开始。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的失策。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笔者认为,关于杨仪和魏延的内斗,诸葛亮犯了三个错误:

其一,从“子午谷奇谋”开始,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就有了嫌隙,但诸葛亮一边重用魏延,一边却不找机会让魏延释怀,导致魏延不尊重丞相,更不遵从丞相遗命。这种结局,看似魏延之错,实际上是诸葛亮没有早早将二人的芥蒂解开,从这一点说,诸葛亮不是一个好同僚。

其二,诸葛亮明知杨、魏不和,还令二人同在左右,正确的人,或许没有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从这点看,诸葛亮不是一个完美的领导。

其三,诸葛亮死前既然对魏延已经不信任,早料到魏延有可能不遵从撤军指令,但没有过早干预,任由事态发展。从这点看,诸葛亮虽然料事如神,却没有留下锦囊妙计,可谓失策。

魏延、杨仪去世之后,历史仿佛在给蜀汉继续开玩笑,诸葛亮钦定的继承人姜维要出兵北伐,而诸葛亮另一位心腹费祎却主张先发展蜀汉经济、休养生息,姜维和费祎都在为蜀汉鞠躬尽瘁,但理念不同,二人相互牵制多年,形成了另一场内斗。姜维每次带兵出征,费祎总在人马、粮草等方面使绊子,后来,费祎在家中庆贺新年时被刺客杀死,他的死因,疑点重重。

坚固的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坍塌的,蜀汉也是如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1/41384.html

“魏延和杨仪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诸葛孔明为何没有预料到” 的相关文章

雍正选择乾隆接班真的错了吗 乾隆都做了什么事情

雍正选择乾隆接班真的错了吗 乾隆都做了什么事情

对其实雍正选择乾隆当皇帝并没有选错,看看乾隆做了什么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有很多种,我们通常听到的历史都是那些大事,但是历史确实由那些小事组成的,真正有意思的都是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雍正选乾隆接班真的选错了吗。提起乾隆皇帝啊,我们大都会想到乾隆...

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弱吗 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掌兵

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弱吗 刘备为什么不让诸葛亮掌兵

对为什么刘备不让诸葛亮掌兵而是去搞后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件事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弱,他曾有很多军事理论著作,只不过后来大部分散佚丢失,而其实战能力也很出色,后面他五次出兵伐魏,以偏安一隅的一州之地,向占据整个北方的曹魏屡次进行...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汉献帝最恨的人是曹操吗?非也,是李傕

要说历史上过的最惨的皇帝,汉献帝必须有姓名,可以说,刘协在帝王之家没有过过一天的舒适的生活,他的一生都被掌握在权臣的手中,那么汉献帝最恨的人是谁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最初就是董卓被引进宫中来平叛宫中的叛乱,但由于董卓的势力过于强大,所以汉献帝就被架空了。后来在逃亡回到洛阳,曹操又一...

孙桓: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桓: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建武将军。孙河第三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仪容端正,器怀聪明,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孙权常称为“宗室颜渊”。初擢为武卫都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参与由吕蒙指挥的袭击荆州行动,从讨关羽于华容,招揽...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对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帝为何拒绝了南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哥哥明熹宗的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中兴大明;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可以说崇祯帝一...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孙权晚年执政下的东吴陷入内乱,是因为什么?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孙鲁班是吴主孙权的长女。她是吴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孙权晚年开始,吴国政坛一片混乱,正是因为有她在其中胡搅乱拌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孙鲁班的生母步夫人是孙权最宠爱的女人之一。爱屋及乌,孙鲁班自幼便很得宠爱。所以...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东吴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