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1-24)350

对古代吃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红柿鸡蛋面是一道很普通的家常美食。鸡蛋的香味配上西红柿的鲜味,不知道俘获多少人的味蕾。 *** 西红柿鸡蛋面并不必刻意讲究,所需要的食材也十分简单,主要有面条、西红柿和鸡蛋,等等。其过程大致说来,就是在锅中将鸡蛋和西红柿翻炒,最后掺拌煮好的面条一起食用。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家庭 *** 这碗面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很多事情看是手到擒来,可一旦少了时间约束,甚至换了时空,就比较困难了。西红柿鸡蛋面就是如此。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 *** 并吃上西红柿鸡蛋面就比较漫长,甚至长得有点离谱。我们从主要食材角度一一分析:

面条在我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在我国面条的起源较早。我们知道,面条以面粉为原料,而面粉又由小麦或大麦等谷类(主要是小麦) *** 而来。现代科学表明,小麦最初是西亚地区的作物,后来通过欧亚草原带诸文化的互动传入中亚和我国。这一时间大致在距今4000年前后。如,考古发现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5000年前批量的小麦炭化籽粒。无独有偶,青海省互助县丰台遗址也出土了3200年前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籽粒。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这是小麦的起源。

在古代,古人将小麦视为天神赐给人间的福音。《诗经》有载“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既然奉若神明,驯化和大面积种植则是以后的事。《汉书·食货志》载,小麦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入关陇,开始在中原大量种植的。

由小麦到面粉还需要研磨的过程。相对于小麦,我国先人的研磨技术则更早,时间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直接证据就是东胡林遗址、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以上考古证据和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

我国种植和驯化小麦的时间较早;在小麦大量出现后,古人有技术研磨成面粉,并 *** 成面条。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后来的考古也正面的这一点。几乎就在小麦传入我国的同时,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距今3900年)出土了一碗由粟和少量穄 *** 而成的“荤面条”,呈线团状物,和今天的面条相像。这一发现打破了文字资料中我国发现的“面条”距今最多有2000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碗面不是由小麦 *** ,这说明古人已具备了研磨谷类 *** 面条的思维。试想,当延展性很好的面粉出现后,人们 *** 面条也是手到擒来之事。文献记载,东汉时的“水溲饼”、魏晋时的“汤饼”、南北朝的“水引面”、唐代的“须面”都可看作古人这一思维的延续。到了宋代,“面条”才正式出现。

西红柿在17世纪才传入我国,普遍食用在清末

西红柿,又叫番茄,顾名思义是从外面传过来的。一般认为,西红柿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主要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人将其带回并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作为鉴赏植物种植,后来又传到欧洲。西红柿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据明赵函《植品》记载,西红柿是由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后来,王象晋的《群芳谱》再次肯定这种说法,并称西红柿为“蕃柿”。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西红柿传入各国,但当时只是作为观赏植物,人们并不敢食用,直到18世纪时,一位法国画家才冒险吃了“之一个螃蟹”。自此,世界各地一发不可收拾,人们迷恋上了这种酸鲜可口的味道。而在我国,在清末才开始食用西红柿。可见,西红柿在我国食用的时间并不长,大规模栽培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如同家鸡,鸡蛋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其实,如果拉长时间线,单就本文文言,追究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鸡和蛋是可以看成同时而生的。

我们先来看看“鸡”的驯化史。根据我国禽畜考古发现,北方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南方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均有家鸡的骨骸出土,不过南方不如北方普遍,这说明在我国鸡的驯化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不过,有观点认为,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家鸡作为人类的伙伴,应该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如此,鸡的驯化历史还要为久远。鸡的问题搞明白了,鸡蛋也就比较清楚了。不同于鸡本身,鸡蛋无法像骨头一样长期保存,人们在遗址中并发现鸡蛋的影子。不过,在一些密封条件比较完好的古墓中,人们还是能发现比较久远的鸡蛋。比如,江苏溧阳上兴镇一座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内发现一筐2500多年前的鸡蛋,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有考古價值的土墩墓禽蛋随葬品。

结束语

综合来看,我国食用鸡蛋的历史最为久远,其次是面粉,最后才是西红柿。如果在古代吃上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最早要在明朝,最晚不应迟于清末。按照最早时间算,人们吃到西红柿鸡蛋面可能还不到500年。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饮食传统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心理、科技进步和政治变迁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上还只是从主要食材上推算,如果再考虑三者之间的搭配及最终做法、口味的形成,其时间应该更晚。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西红柿鸡蛋面可看作一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1/222454.html

“古代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到底有多难 最早在明朝,最晚在清朝” 的相关文章

秦二世胡亥杀光兄弟姐妹后为何留下子婴 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秦二世胡亥杀光兄弟姐妹后为何留下子婴 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二世可以杀光兄弟,为何独独留下子婴,子婴真实身世大起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二世,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在赵高的拥立下逼死始皇嫡长子扶苏,自己称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登基第一件事,就将自己三十多个兄弟姐妹都给杀掉,只有身世不明的子婴逃过一场杀戮...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还不了解:古代知县和县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很多人以为 “知县”和“县令”都代表着一县之长,但这二者其实并不能够一概而论。你是否了解这两者间的区别呢?“知县”和“县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地位来看,县令是地方长官,而知县却是暂管县...

古代皇帝是如何选妃 里边流程到底有多复杂

古代皇帝是如何选妃 里边流程到底有多复杂

对古代皇帝选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选妃的流程是怎样的?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数之不尽的财富。后宫佳丽、七十二嫔妃各个美若天仙,除了体现皇帝的尊贵,那更是为了保证江山社稷,龙脉不会断绝。关乎皇族血统、龙脉传承的...

历史上王彦章的真实实力怎么样?有何作为?

历史上王彦章的真实实力怎么样?有何作为?

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大唐灭亡之后,中国的历史便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由梁王朱温在公元907年篡唐称帝。本就是各路王侯藩镇割据的时代,后梁的建立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纷争,期间难免会有艰巨战,而这时一位...

古代十大美男之一,宋文公是怎么当上国君的?

古代十大美男之一,宋文公是怎么当上国君的?

古代十大美男之一,宋文公是怎么当上国君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文公名叫公子鲍,春秋时期宋国的第24任国君。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父亲是宋成公,哥哥是宋昭公。由此看来,宋国大多采用父传子的继承方式。可是到了他这一辈,却是兄传弟,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国君之位是抢来的,而且是祖母帮...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

很多朋友都好奇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勇猛,鲁肃为了要回荆州请关羽过江赴宴,关羽明知其中有诈,还是义无反顾去赴宴,并且只带了周仓和几个船夫,吃完饭喝完酒,关羽故作酒醉。一手提刀,一手抓住鲁肃的手,并按使眼色叫周仓...

盘点春秋战国十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

盘点春秋战国十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

盘点春秋战国十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礼乐瓦解后,诸侯不再有先“礼”后“兵””。但春秋战国仍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战国时期是农业、科技、军事和政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诸侯国力争生存,纷纷展开改革改革。战国地图战国七英雄分别是齐、楚、秦、燕、赵、...

嫫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受到褒奖的丑女,她因何得到褒奖呢?

嫫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受到褒奖的丑女,她因何得到褒奖呢?

嫫母,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相传是镜子发明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