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蜀汉最早被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蜀汉后期姜维的多次偏军西入与大举北伐,最后被证明是无法改变历史走势,结果上是徒劳的。军事上来说,击破郭淮、迎回治无戴、斩杀徐质乃至大破王经等战果虽然也曾一度重创曹魏,但只是削弱了曹魏对陇右地区的统治,却未真正达成“陇以西可断而有”的战略目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既然如此,那么北伐本身是对还是错,是力挽狂澜延续国祚还是空费国力加速灭亡,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可以肯定的是,武侯并没有看错人选,姜维作为武侯北伐的继承者,本人具备十分优秀的军事能力,不管是早期的偏军西入还是后期的兴军大举,都是以弱攻强,在面对曹魏郭淮、邓艾等名将时仍能抓准战机,斩杀讨蜀护军徐质拔民还蜀、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歼敌数万,并将沓中在内的部分陇右领土纳入蜀汉势力范围,已实属不易。不过,小国不顾一切和大国拼消耗,确实得不偿失。曹魏边境的军事重镇中合肥、襄阳两处防吴,防蜀仅祁山一处,魏、吴间战事的频率也超过蜀汉。由于姜维屡次出师损耗国力,并最终致使曹魏防守重心逐渐西移,更改了攻灭次序,需要承担部分亡国责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将守关,万夫莫开”,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姜维没有频繁北伐,而是如费祎那样扼守天险闭关保国,蜀汉即使不能传位百世,但也绝不会在孙吴前面灭亡。这个观点虽有道理,但更需要两个前提,这两个前提也为蜀汉是否应该不断北伐提供了参考答案。
首先,在《三国志·魏书·刘放传》裴注引《孙资别传》中完整的记录了一件事:早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武侯上《出师表》进驻汉中时,魏明帝曹睿就有先发制人出军伐蜀的打算。曹睿征求群臣意见,散骑常侍孙资认为不妥,以魏武帝曹操当年入汉中讨伐张鲁和救出夏侯渊残部两事为例算了一笔“伐蜀”账:如果进攻汉中,此去道路险阻,前方征战的精兵、后方从事运输的人员以及需要另行调拨防吴的兵力加在一起需要十五六万人,规模如此庞大的调动必然会导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根本就是得不偿失,不如“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等到数年之后“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可以不战而胜。曹睿听后表示认同,打消了伐蜀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