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中国古代,瘟疫如天花、鼠疫、出血热、麻风等,就一直没停过,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平均七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型瘟疫!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了王朝的更替。每一次大的瘟疫过后,都出现了生灵涂炭、千里无人烟的惨景。
古代医者总是不断与瘟疫相抗争,奋战在对抗瘟疫的之一线,间接地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财富。可以说,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正是名医辈出的年代!他们的事迹足以与日月相争辉,千载之下犹有生气!不容后人或忘。
乱世造就医圣出——张仲景
张仲景著述《伤寒论》
在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几十年之久的大瘟疫,加上连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加剧了瘟疫的传播。使得全国人口从疫前的5600多万锐减至后来的1600万!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真正是“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但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死者多死于“伤寒症”(当时对瘟疫的统称,是一种百姓口中所说的"热症")。史料记载,这种瘟疫发病急,死亡率高,还具有传染性,患病者会出现发热、剧烈呼吸道症状,甚至血斑淤块等现象。
张仲景面对生灵涂炭,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决心要尽自己之力根治伤寒症。一方面他潜心研究《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书,另一方面他亲自坐堂,并行医游历各地,不惧疫病,给贫苦百姓看病,每一位都望、闻、问、切,仔细诊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最终才能写出名传千古的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抗疫上的成就也集中体现在了这本传世巨著中,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并收集了几百个药方,都有奇效,令人叹为观止,远播海外,被誉为“经方之祖”。比如以下几方是代表性的抗疫名方,几千年用下来,活人无数,至今还是“治瘟病”的不二之选。
桂枝汤,被誉为“天下之一方”、“群方之魁”,宣行卫阳,滋阴阳,调和营卫,解筋发汗的总方。麻杏石甘汤,专治热邪壅肺者(肺炎),被誉为肺病基础方,至今治疗新冠的莲花清瘟胶囊、清肺排毒汤来源于此。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是抗疫之一线处方。
明末最美逆行者——吴又可
吴有性(字又可)撰《温疫论》
看过《大明劫》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明末那一场瘟疫,有人说明朝的覆灭跟瘟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场起自崇祯六年起的一场大瘟疫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十七年明亡都未能结束。
其惨烈程度不堪入目,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虽然没有直接的死亡数字,但从“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可以想见。
吴有性医者仁心,总是到疫区之一线为病人治疗。他治病不因循前人的陈法,敢于出陈创新,善用“猛药”,连他的老师的治法他也提出质疑。当时医家多用传统伤寒法治疗,往往无效,吴有性却用“下法”医治了很多病人。他亲赴疫区以及染疫的军中,为军士们治疗。
他不仅在前线治病救人,更善于思考,潜心研究疫病的真正病因。他直觉瘟疫决非是前人所说的“伤寒”或六淫之邪侵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他提出了“温疫”概念,开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最终,写下了传世著作《温疫论》,总结了一套辩证论治温疫病的 *** ,一举开创了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新局面。
他发明了“达原饮”、“三消饮”等药方,医治了成千上万染疫军民。他留下的达原饮甚至用在了四百多年后非典的治疗中。
吴有性被誉为“治温证千古一人”。他是具有西医思维的中医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病毒存在的医学家之一。
温病集大成之人——吴鞠通
吴塘(字鞠通)撰《温病条辨》
清乾隆五十八年春夏间,北京瘟疫流行,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道:“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医界多守伤寒论治法,收效甚微。吴鞠通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疗法治愈数十人,声名远播。
吴鞠通在19岁时因目堵其父因偶感风寒而被庸医治死的过程后,发愤学医。研读各种医学典籍,在看到吴又可的 《温疫论》后 ,深深地打动了他。此外他对叶天士的温病学说也很崇拜,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温病学说。此后吴瑭开始行医,提出清络、清营、育阳之治疗温病法则,终成温病大家,达成了温病学派的更高成就。
他系统地整理了温病学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温病条辨》5卷,这部书被中医学界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学中医者必读之书。
书中创立了完整实用的三焦辨证体系。既吸收融会了张仲景六经辨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长,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这是一种新的更科学的辨治病症体系。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