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03)580

中国古代,瘟疫如天花、鼠疫、出血热、麻风等,就一直没停过,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平均七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大型瘟疫!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了王朝的更替。每一次大的瘟疫过后,都出现了生灵涂炭、千里无人烟的惨景。

古代医者总是不断与瘟疫相抗争,奋战在对抗瘟疫的之一线,间接地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财富。可以说,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正是名医辈出的年代!他们的事迹足以与日月相争辉,千载之下犹有生气!不容后人或忘。

乱世造就医圣出——张仲景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张仲景著述《伤寒论》

在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几十年之久的大瘟疫,加上连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加剧了瘟疫的传播。使得全国人口从疫前的5600多万锐减至后来的1600万!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真正是“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但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死者多死于“伤寒症”(当时对瘟疫的统称,是一种百姓口中所说的"热症")。史料记载,这种瘟疫发病急,死亡率高,还具有传染性,患病者会出现发热、剧烈呼吸道症状,甚至血斑淤块等现象。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张仲景面对生灵涂炭,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决心要尽自己之力根治伤寒症。一方面他潜心研究《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书,另一方面他亲自坐堂,并行医游历各地,不惧疫病,给贫苦百姓看病,每一位都望、闻、问、切,仔细诊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最终才能写出名传千古的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抗疫上的成就也集中体现在了这本传世巨著中,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并收集了几百个药方,都有奇效,令人叹为观止,远播海外,被誉为“经方之祖”。比如以下几方是代表性的抗疫名方,几千年用下来,活人无数,至今还是“治瘟病”的不二之选。

桂枝汤,被誉为“天下之一方”、“群方之魁”,宣行卫阳,滋阴阳,调和营卫,解筋发汗的总方。麻杏石甘汤,专治热邪壅肺者(肺炎),被誉为肺病基础方,至今治疗新冠的莲花清瘟胶囊、清肺排毒汤来源于此。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是抗疫之一线处方。

明末最美逆行者——吴又可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吴有性(字又可)撰《温疫论》

看过《大明劫》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明末那一场瘟疫,有人说明朝的覆灭跟瘟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场起自崇祯六年起的一场大瘟疫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十七年明亡都未能结束。

其惨烈程度不堪入目,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虽然没有直接的死亡数字,但从“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可以想见。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吴有性医者仁心,总是到疫区之一线为病人治疗。他治病不因循前人的陈法,敢于出陈创新,善用“猛药”,连他的老师的治法他也提出质疑。当时医家多用传统伤寒法治疗,往往无效,吴有性却用“下法”医治了很多病人。他亲赴疫区以及染疫的军中,为军士们治疗。

他不仅在前线治病救人,更善于思考,潜心研究疫病的真正病因。他直觉瘟疫决非是前人所说的“伤寒”或六淫之邪侵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他提出了“温疫”概念,开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最终,写下了传世著作《温疫论》,总结了一套辩证论治温疫病的 *** ,一举开创了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新局面。

他发明了“达原饮”、“三消饮”等药方,医治了成千上万染疫军民。他留下的达原饮甚至用在了四百多年后非典的治疗中。

吴有性被誉为“治温证千古一人”。他是具有西医思维的中医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病毒存在的医学家之一。

温病集大成之人——吴鞠通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吴塘(字鞠通)撰《温病条辨》

清乾隆五十八年春夏间,北京瘟疫流行,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道:“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医界多守伤寒论治法,收效甚微。吴鞠通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疗法治愈数十人,声名远播。

吴鞠通在19岁时因目堵其父因偶感风寒而被庸医治死的过程后,发愤学医。研读各种医学典籍,在看到吴又可的 《温疫论》后 ,深深地打动了他。此外他对叶天士的温病学说也很崇拜,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温病学说。此后吴瑭开始行医,提出清络、清营、育阳之治疗温病法则,终成温病大家,达成了温病学派的更高成就。

他系统地整理了温病学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温病条辨》5卷,这部书被中医学界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学中医者必读之书。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书中创立了完整实用的三焦辨证体系。既吸收融会了张仲景六经辨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之长,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这是一种新的更科学的辨治病症体系。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497419.html

“古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幸好有“抗疫三人组””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在民间传说中,张士贵就是一个小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倘若提到张士贵这个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倘若说起此人曾陷害薛仁贵的话,人们便有了一点的印象,并表现出对于此人的厌恶之情。在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里,张士贵百般陷害薛仁贵,还抢夺薛仁贵战功,从而遭万人唾弃。然而,这并非张士贵...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才能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才能如何?

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但他之所以肥胖,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而不是很好武。所以本身非常英武的朱棣并不...

历史上真实的瓜尔佳氏是什么人?他与富恒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瓜尔佳氏是什么人?他与富恒之间的感情如何?

富恒是朝廷重臣,清朝七位获三眼花翎中的一位,这可是极大的荣誉,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延禧攻略》之中,很多人都被富察傅恒所圈粉,并且希望他能够和璎珞结成佳缘。然而,世事难料,最终璎珞被乾隆看上,并且成为了皇帝的妃子,而他却娶了一个心肠狠毒的尔晴作为福晋。尔晴,作为剧中的一大反派...

虞世南: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

虞世南: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

古代皇帝一共有400多位皇帝 他们大多数为什么都不长寿

古代皇帝一共有400多位皇帝 他们大多数为什么都不长寿

对古代皇帝寿命大都短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啥都不缺 为何大多都短命呢?中国一共400多位皇帝,可他们的平均寿命却不超过40岁,连普通老百姓的平均寿命都比不上,这是为何呢?难道过得太好,老婆太多也会影响寿命吗?首先我们来看看历朝历代的皇帝平均寿命。从秦始皇开...

三国时期于禁的真实实力怎么样?他的表现怎么样?

三国时期于禁的真实实力怎么样?他的表现怎么样?

于禁 ,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接下来听听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于禁智勇双全,带兵打仗很厉害,尤其善于治军,是非常优秀的,可以说是帅才。本文只讨论演义。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打的惨败,所有的部队都溃不成军,只有于禁的军队没有乱,于禁带着部下,镇压了趁乱抢劫的青州兵,并扎稳...

刘备早年靠卖草鞋为生又在民间 皇室总谱为何没有漏掉刘备

刘备早年靠卖草鞋为生又在民间 皇室总谱为何没有漏掉刘备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和皇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刘备都已经落到靠卖草鞋为生,皇室族谱为什么没有漏掉他的名字?古代人一向注重血脉传承,讲究多子多福,这样一家十几个孩子地生下去,过不了几代,就会成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在讲究宗族势力的古代,家族越大越好,毕竟当时认为家里添个人口就是添双筷子,...

古代将军手握兵符又有兵马 古人为什么不直接造反

古代将军手握兵符又有兵马 古人为什么不直接造反

还不了解:古代将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将军手握兵符拥有大量兵马,古人为什么不敢造反?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对古代的一些事情了解的比较少,但是通过一些古代影视剧的观看,也了解了古代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军权这一方面,古代皇帝对于一些在战场上立下过战功的将军是比...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