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上的郯城大地震
近代历史上山东发生过一次郯城大地震。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达12度。
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等十余省(410多个县)和朝鲜半岛。
山东郯城芦告、临沂和莒县(临沭县和莒南县当时亦属此三县辖区)受灾最为严重,约5万余人死亡,破坏涉及方圆近千公里,史称“郯城大地震”,“郯城-临沂大地震”或“郯城-莒县大地震”。
史志描述,“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刹时间“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
沂水县志记载该县“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
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地震》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地震情形:“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陪顷明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
那次地震惊动了朝廷,康熙帝命户部赈济,免去山东沂州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两。
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更大的破坏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7 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
地震震中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地震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至今,在山东郯城和枣庄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遗址。
郯城地震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更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长2600米,宽160米。
枣庄的熊耳山大裂谷就是那次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