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从县试、府试再到院试,清代“高考”考什么,录取比例又是多少?

中国历史5天前5

现今的高考如果按照级别而论,大致相当于清代的院试。只不过高考是一次性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就可以进入大学的校门。而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要想参加院试,还得先过县试、府试两道关。

那么,清代的县试、府试、院试具体是按照什么程序进行的?

就此话题,御史与诸位好好讲一讲有关方面的内容。

之一阶段的县试

清代的读书人凡是要参加入学考试的,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

“童生”

,也称

“儒童”

。童生的入学考试称

“童试”

,童试为三年两考,由县试、府试、院试逐级而升。

正常情况下,县试都在二月举行,参加考试的童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县衙门的礼房报名,填写姓名、年龄、籍贯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履历。

经过核实并取得报名资格后,下一步就是取得本县廪生的保结,保证本人符合投考条件,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参加县试了。

县试的主考官是知县,考试为五场,之一场最关键称为

“正场”

,考试内容为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第二场考四书文一篇,孝经或性理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一百字左右;第三场考经文或四书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第四场考对四书的解释;第五场没有固定的格式,经论、诗赋、时文均可,但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

童生能否参加下一阶段的府试,主要看之一场的成绩,后面四场只是作为参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都能顺利进阶。

县试每天考一场,早入晚出,可带一天的食物入场,卷面有座号。名列之一者称

“县案首”

第二阶段的府试

县试结束后的当年四月即举行府试,由知府、知州、同知担任主考官。因故未能参加县试的,只要补考一场成绩优异者也可以报名参加府试。府试其报名程序与县试大致相同,只是多了一个

“派保”

派保即府、州教官先将派保名次榜示于衙署前,由考生请其加保,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保廪生与考生勾结作弊。

府试考题、考法与县试相同,之一场皆为“正场”,录取者就可以参加院试。第二场不愿继续参加考试的,听其自便。

第三阶段的院试

院试的级别比较高,由各省提督学政主考,其程序是学政轮流至各府、直隶州进行考试,当地的府、州长官充当院试提调官,并以当地的教官为监场。

院试的考三场,首日考完,次日出案,第三日复试,如考生人数较多则推迟数日结束。考生报考院试的手续与县试略同,只是执行更为严格。

各地考试日期不固定,由学政下发通知为准,院试考场称贡院、试院、考棚。考试当天早上,学政亲自到考场龙门前点名。名册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诸多信息。为考生保结之廪生也要参加点名,如有顶替之人,即可当场揪出,严加处理。

考生点名完毕进入搜查环节,入场之后封门限制出入。试卷右上方印有座号,考生对号入座,试题则由学政出,临考时才会公布于木牌上,令巡视兵丁高举木牌游示考生。

院试期间,学政不离考场,亲自监考,并派人周游巡视,发现作弊者立即赶出考场,并处以枷号示众之惩罚。

院试考法在不同时期或增或减,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内容与县试、府试类似,主要取决于考生的八股文水平。

院试取得之一名的称为

“案首”

,和现在的市状元类似。凡通过考试的皆称

“生员”

,为了保证各府州的学额,院试结束后也有个别“备取”,以防取中之考生因各种意外落选而备用。这极个别的考生称为

“佾生”

,不列入正式的生员名单,其性质和乡试中的副榜类似。

院试正式录取的生员亦称秀才,属于府、州、县学的正规学生。录取生员的名额,根据各地文风高下及钱粮多寡而定,各府州县学以此区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三类。康熙时期,定小学七八名、中学十二名、大学二十名。

也就是说,一个大县的童生最终能成为秀才的仅有20人,虽然说清代时读书的普及率不高,但其录取比例,仍要比现在211低很多。

最后是生员入学

院试之后,入学生员分为府生员、州县学生员两类,府生员为

上庠

、州县为

下庠

。学政发往各府、州、县的生员名单称为

“红案”

新入学的生员必须认真填写“案供”,将年龄、籍贯、面貌、身材等特点详细注明,并由所属教官出其印结,报送学政衙门。

入学的当天,学政在大堂召集生员举行簪花礼,本官则率生员至孔庙谒圣,至学宫明伦堂谒学老师。因学宫又称泮宫,所以新生入学也有

“入泮”

之说。

生员的学期期为一年半,直到下一期新生入学为满期。生员入学期间,根据成绩优劣划分等次,一等者为廪生,官府每年固定发放4两银子的补助,此外其他的增广生员不享受经济补助。

对于广大的读书人来说,能顺利通过院试已经十分不容易,尽管生员是科举时代最基础的功名,也没有入仕的资格,但凭借其生员的身份,也足以跻身“士”这一群体,享受国家给予的政治待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8254.html

“从县试、府试再到院试,清代“高考”考什么,录取比例又是多少?” 的相关文章

宣太后给义渠王生下两个孩子 这两小孩最后是什么结局

宣太后给义渠王生下两个孩子 这两小孩最后是什么结局

对秦国宣太后委身于义渠王,并为他生下二子,这两个孩子有何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306年,义渠王前来咸阳参加秦国新任国君嬴稷的登基大典,义渠王的到来着实令宣太后母子捏了一把汗,原因无他,义渠王的目的太明显,就是为了打听秦国虚实,以此权衡是率领义渠独立,还是...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 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有多大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 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有多大

还不知道: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跟他相同官职的几乎都谋反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战败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当时,关羽、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许靖、糜竺等都已过世。无论在官职上还是在名位上,已经没有人能够与诸葛亮并驾齐驱了。甚至可以说,诸葛亮以一...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韦孝...

李璮是什么出身?他要反叛元朝的原因是什么?

李璮是什么出身?他要反叛元朝的原因是什么?

李璮,一个鲜为人知的叛将之王。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中统三年(1262年),元朝益都行省长官李璮起兵反元。李璮为元朝世侯,还与元朝皇族联姻,经营山东三十多年,为何突然要反叛元朝呢一,归附元朝李璮为金末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子,因此自幼见识到战乱的残酷与人心的变幻莫测,有了割据自立的野心。...

周遇吉是什么人?宁武被屠城时他是什么结局?

周遇吉是什么人?宁武被屠城时他是什么结局?

明朝末年,大厦将倾,崇祯帝呕心沥血,却也挡不住国家走向覆灭的步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明史》: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这是“宁武屠城”时,《明史》记录的明末名将周遇吉的死前的英勇壮举。既然说到宁武屠...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大夫,他一生经历也是颇具传奇性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春秋时期,两朝元老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宿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开封府雍丘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因刘...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还不知道: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08年,孙权为父报仇,搞定了镇守江夏的黄祖,当他泪眼婆娑的抬头时,欣喜地发现,荆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于是口水交织着泪水一起流下;此时的曹操刚搞定了北方,当属下告诉他,刘表...